[发明专利]饮料制备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5445.4 | 申请日: | 2015-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4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O·盖拉德;E·赛义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雀巢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46 | 分类号: | A47J31/46;A47J3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秘凤华;吴鹏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饮料 制备 机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饮料机器(300),所述饮料机器包括:泵(106),所述泵用于将水(104)从水箱(102)泵送通过加热器(108)和中空注射针(200)进入饮料胶囊(202);加压装置(302),所述加压装置包括腔室(304);水管线(116),所述水管线将所述泵(106)的出口连接到所述腔室(304);加压装置阀(316),所述加压装置阀在所述泵(106)和所述加压装置(302)之间;气体管线(312),所述气体管线将所述加压装置(302)连接到所述中空注射针(200);以及排放阀(314),使得所述加压装置(302)从所述泵(106)接收一定量的水(104)以压缩保持在所述加压装置(302)的所述腔室(304)中的一定量的气体(310),并且使得当所述排放阀(314)打开时,所述被压缩的一定量的气体(310)通过所述中空注射针(200)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饮料的机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向配料包装内注入水来制备饮料的机器,该机器包括用于维持此注入系统的功能的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使用此机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借助单份供应的基于胶囊的饮料分配系统来制备和供应饮料以及其他液体食品变得众所周知。在这种系统中,至少一种饮料配料诸如粉末状或研磨咖啡、茶叶或可可粉的单次供应量是以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形式提供,这个包装是由例如塑料或铝制造,其气密地密封以保护其中的饮料配料。
这种配料包装可为刚性或半刚性胶囊、袋、软囊、荚包等等。
这种系统还可适于供应液体或半液体食品,诸如肉汤或者婴儿配方奶粉;出于本文献的目的,术语“饮料”因此应理解为包括任何基本上液体的消化物质。
为了提取饮料,将胶囊插入饮料机器中,该饮料机器适于将胶囊接纳在配料包装保持器中;该机器通常包括水贮存器、以及用于将水加热、对其加压并将其引入饮料包装中的装置。针对正在制备的饮料的类型调整该方法的准确参数(例如,温度、水量、注射压力)。
在被引入包装中时,水与饮料配料混合,并且随后将所得饮料分配到容器之中,以供食用。以此方式,单个机器可根据需要并在没有从一种类型饮料转到另一类型饮料的重大调整的情况下,以单份形式来提供许多不同饮料。
在许多这些饮料分配系统中,借助于中空针将水引入到配料包装中。该针刺穿配料包装,使得在提取过程中,水流通过该针从贮存器输送到配料包装中。将水流与饮料配料混合形成饮料,接着,通过包装中的至少一个开口将饮料从包装排泄,该开口正是为这一目的提供。
基于针的系统允许在高压下将水注入,这在某些饮料诸如浓缩咖啡或者还有基于水溶性配料粉末制备的饮料的制备中是有利的。在这后一情况下,进入配料包装的水的高速度利于溶解,因为它增强了可溶粉末与水之间的混合。通过针注入到配料包装中的强大的水射流降低了未溶解的粉末以及随后的配料包装的堵塞和/或杯内质量差的风险。
然而,这种系统也有某些缺点。在饮料制备周期结束时,针中留有少量的水。当使用硬水(即,所溶解的矿物质含量高的水)时,这留在针中的少量的水在该针干燥时,在该针的内表面上留下石灰垢沉积物。由此,针的内径缓慢减小,从而减小水流过该针的速率,并降低了饮料机器性能。随着时间推移,针堵塞的风险增大,这阻止水注入配料包装,并且迫使进行饮料制备机器的修理或替换。
当在饮料制备机器中使用经加热(≥60℃)的水时,正如制备热饮诸如咖啡或茶时的情况,这个问题特别严重。经加热的水使溶解在其中的矿物质更快地堆积在中空注射针的内部,从而使问题加剧而超过冷水(或环境温度水)中出现的水平。
某些其他系统试图对此进行补救。例如,文献WO 2012/076483描述一种机械系统,它包括插针,插针被配置成当饮料胶囊被插入和移除时,插入到注射针中。这种系统将确实从注射针的内部除去堆积的矿物质沉积物,然而,它并未预防性地排出在每个注射周期后针孔的内表面上出现的液体。它的使用还需要了许多专用部件,其中一些专用部件可能小且精密,从而使得该机器的制造不太可靠,而且较为昂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雀巢产品有限公司,未经雀巢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54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