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45688.8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7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大泽康彦;佐藤一;赤间弘;堀江英明;水野雄介;福本浩志;大仓仁寿;进藤康裕;都藤靖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2/26;H01M4/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性能的方案。本发明的电连接结构具有:集电体,其具有含有高分子材料及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树脂层;导电性部件,其与所述导电性填料进行电接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面向环境、能量问题的解决,期待各种电动汽车的普及。作为 掌握这些电动汽车的普及的关键的马达驱动用电源等车载电源,深入进行二 次电池的开发。但是,为了广泛地进行普及,需要将电池制成高性能,且更 廉价。另外,关于电动汽车,需要使单次充电续行距离接近于汽油发动机车, 期望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的电池。为了使电池为高能量密度,需要尽可能减 少与电池反应不直接相关的电池部件。可以节约用于电池单电池的集电片或 单电池间连接的汇流条等,作为体积效率非常好且适于车载的电池,提出了 双极型的二次电池。双极型二次电池使用在一个集电体的一个表面形成正极 并在另一个表面形成有负极的双极型电极。而且,为对多个该双极型电极进 行叠层并使正极和负极隔着含有电解质层的隔膜对置的结构。因此,该双极 型二次电池由集电体和集电体之间的正极、负极及隔膜(电解质层)构成一个电 池单元(单电池)。
例如,以提高二次电池的单位重量的输出密度为目的,专利文献1中提 出了使用含有高分子材料及导电性填料的集电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0649号公报(对应于US 2008/0220330 A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电池的输出功率性能不充分,寻 求输出功率性能的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性能的方案。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等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对具有导电性树脂层的 集电体,通过设置与所述的导电性树脂层中所含的导电性填料进行电接触的 导电性部件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非扁平型(叠层型) 双极型的非水电解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基本构成的剖面概略图。图1中,10a 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1表示正极集电体;12表示负极集电体;13表示正极 活性物质层;15表示负极活性物质层;17表示电解质层;19表示单电池层; 21表示发电元件;25表示正极集电板;27表示负极集电板;29表示电池外 装材料。
图2是表示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双极型锂离子二次 电池的基本构成的剖面概略图。图2中,10b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1表示 集电体;11a表示正极侧的最外层集电体;11b表示负极侧的最外层集电体; 12表示负极集电体;13表示正极活性物质层;15表示负极活性物质层;17 表示电解质层;19表示单电池层;21表示发电元件;25表示正极集电板;27 表示负极集电板;29表示电池外装材料;31表示密封部。
图3是表示电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概略图。图3中,40表示 电连接结构;41表示具有导电性树脂层的集电体;42表示导电性部件。
图4是从上方45°方向对具有由含有20质量%乙炔黑的聚丙烯形成的导 电性树脂层的集电体的表面进行观察得到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的照片。
图5是用SEM对图4所示的集电体的剖面进行观察得到的照片。
图6是表示在具有由含有20质量%乙炔黑的聚丙烯形成的导电性树脂层 的集电体的表面设有作为导电性部件的乙炔黑层的电连接结构的剖面SEM照 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56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水电解质锂二次电池
- 下一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