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7132.2 | 申请日: | 2015-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6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葛西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藤仓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H01S5/022;H01S5/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青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模块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纤模块。该光纤模块(1)具备利用底板(11)、侧壁(12)以及盖体(13)规定了内部空间(S)的封装壳体(10)、配置在内部空间(S)内的底板(11)上的激光元件(32)、将从激光元件(32)发射的激光向封装壳体(10)的外部传播的光纤(40)、散射具有激光的波长的光,并覆盖光纤(40)的突出端部的外周面的光散射体(50)、以及配置在底板(11)上的散热部(80)。光纤(40)具有从侧壁(12)的内表面(12B)朝向内部空间(S)突出的突出端部。散热部(80)覆盖光散射体(5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并且使光散射体(50)的外周面的其他一部分向内部空间(S)露出。从而不仅能够将在光纤内产生的泄漏光有效地转换成热量并向外部释放,而且能够防止支承光纤的部件所使用的粘合材料等起火、烧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模块,尤其涉及将从激光元件发射的激光输出到外部的光纤模块。
背景技术
从光纤激光模块的激光元件射入到光纤的激光中的以比光纤的最大受光角大的入射角射入的激光在芯与包层的界面不发生全反射而成为不在光纤内传播的泄漏光。另外,有时因激光的光轴发生偏离而产生未射入到光纤的芯的光,这种光也成为泄漏光。随着激光的输出提高,这种泄漏光的强度也增强,从而产生因泄漏光的发热而导致光纤的涂层、用于固定光纤的粘合剂等受损伤的危险性。
因此,需要对这种泄漏光适当地进行处理,但是由于将泄漏光保持原样地向光纤模块的外部释放是很危险的,因此需要将泄漏光转换成热量之后再向外部释放。因此,在现有的光纤模块中,例如提出有使保持光纤的光纤保持部的底面与壳体的底板的底面位于相同平面上,使光纤保持部直接与散热片接触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结构中,由于能够缩短在光纤保持部产生的热量的散热路径,所以能够提高光纤模块的散热性能,从而能够抑制激光与光纤耦合的部分(以下,称为激光耦合部)的周边的温度上升。然而,在该结构中,泄漏光的大部分被截留于光纤保持部的内部并转换成热量。随着近年来的光纤激光模块的高输出化,在光纤保持部产生的热量也在增加,从而存在产生超过将光纤固定于光纤保持部的粘合材料的耐热温度的发热,由此导致该粘合材料起火、烧损的担忧。
另外,还提出有借助光散射体使以比光纤的最大受光角大的入射角射入的激光散射到壳体内,并将泄漏光作为散射光逃脱到壳体内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在激光耦合部周边转换成热量的光功率,从而能够抑制该激光耦合部周边的温度上升。然而,在该结构中,由于借助光散射体向前方散射的光的大部分进入保持光纤的光纤保持部的内部,并在光纤保持部内转换成热量,所以会产生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相同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26856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573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在光纤内产生的泄漏光有效地转换成热量并向外部释放,从而能够防止用于固定光纤的粘合材料等起火、烧损的光纤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将在光纤内产生的泄漏光有效地转换成热量并向外部释放,由此能够防止用于固定光纤的粘合材料等起火、烧损的光纤模块。该光纤模块具备:封装壳体,其利用底板、侧壁以及盖体规定了内部空间;激光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的上述底板上;光纤,其将从上述激光元件发射的激光向上述封装壳体的外部传播;光散射体,其散射具有上述激光的波长的光;以及散热部,其配置在上述底板上。上述光纤具有从上述封装壳体的上述侧壁的内表面朝向上述内部空间突出的突出端部。上述光散射体覆盖上述光纤的突出端部的外周面。上述散热部覆盖上述光散射体的外周面的第一部分,并且使上述光散射体的外周面的第二部分向上述内部空间露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藤仓,未经株式会社藤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71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