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放电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9601.4 | 申请日: | 2015-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6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铃村启;浦部大介;川端一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A61L9/22;H01T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凹部 基台部 支承 对置电极 放电单元 放电电极 绝缘部件 支承部 开放面 靠外的 空气流 通风路 凹陷 流动 | ||
放电单元(20)包括支承放电电极(70)和对置电极(60)的绝缘部件(41)。绝缘部件(41)具有基台部(44)、凹部(46)以及支承部(47),将对置电极(60)支承在所述基台部(44)的周围,所述凹部(46)在基台部(44)沿着与在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相交叉的方向凹陷,所述支承部(47)从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比凹部(46)的开放面靠外的外侧突出,并对放电电极(70)进行支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电单元。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进行放电的放电单元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放电单元安装在空调装置中。放电单元包括:具有放电针的放电电极、与放电针的顶端相向的对置电极、以及将电位差施加在两电极上的电压供给部。若电压供给部向放电电极供给电压,就从放电针的顶端朝对置电极产生流光放电。伴随该放电在空气中生成活性种(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利用该活性种,使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臭气成分得到分解。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119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就上述放电单元而言,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出用绝缘部件支承放电电极和对置电极的构造。由此,能够使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保持一定,同时能够使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绝缘。
此外,本申请发明人想到了:通过在绝缘部件上形成凹部,来增大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的构造。由此,能够防止从放电电极流向对置电极的漏电流,从而能够确保两者的电位差来进行稳定的放电。
不过,若像上述那样在绝缘部件上设置凹部,则空气中所包含的尘埃等就有可能附着在凹部的内壁上。若尘埃等附着在壁面上,就会出现下述问题,即:绝缘部件表面的漏电流增大,而无法使绝缘部件维持所希期的绝缘电阻。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尘埃等附着在绝缘部件的凹部的内壁上。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放电单元为对象,所述放电单元包括: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27的壳体21;布置在该通风路27中的放电电极70及对置电极60;以及将电位差施加在该放电电极70与该对置电极60之间的电压供给部30,所述放电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单元包括支承所述放电电极70和所述对置电极60的绝缘部件41,所述对置电极60被支承在基台部44的周围,在该基台部44上,形成有沿着与在所述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相交叉的方向凹陷的凹部46,所述支承部47从所述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比该凹部46的开放面靠外的外侧突出。
在第一方面中,对置电极60被支承在绝缘部件41的基台部44的周围,放电电极70被绝缘部件41的支承部47支承住。由此,决定了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使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实现绝缘。在基台部44上形成有凹部46,支承部47从该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开放面的外侧突出,放电电极70由该支承部47支承住。由此,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就经由支承部47的外壁面、凹部46的底面、凹部46的内壁面等表面连接起来。其结果是,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爬电距离增长,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绝缘电阻升高。
绝缘部件41的凹部46沿着与在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入凹部46的内部,进而能够抑制该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凹部46的底面、内壁面上。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47布置在所述凹部46的中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96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