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49732.2 | 申请日: | 2015-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5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近松聪;广濑光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KYB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B60G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美国US5727662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烛式独立悬架的双筒式缓冲器。该双筒式缓冲器的外筒为了实现轻量化而利用与内筒不同的材料成形。若内筒和外筒利用不同的材料形成,则因热膨胀系数等的差异而产生轴向上的尺寸差。该双筒式缓冲器为了补偿该尺寸差而设有相对于外筒对内筒沿轴向施力的施力构件。
另外,在日本JP2013-181582A中公开了一种缓冲器,在用于烛式独立悬架的该缓冲器中,为了实现轻量化而将外筒设为树脂制。
发明内容
通常,对于利用注射模塑成形形成的树脂构件来说,若施加有一定的载荷的状态持续的话,则会产生被称为蠕变的经时变形。因此,在将双筒式缓冲器的外筒设为树脂制的情况下,为了补偿因蠕变引起的、内筒相对于外筒在轴向上的偏移,需要准备为了维持内筒相对于外筒始终被按压的状态而发挥充分的作用力的施力构件。
另外,在用于烛式独立悬架的双筒式缓冲器中,该缓冲器与车轮侧之间的连结部结合于外筒的侧方,因此,从车轮侧输入的载荷也沿缓冲器的径向作用。因此,若内筒相对于外筒未被充分的轴向力按压的话,则有可能导致内筒相对于外筒沿径向偏移。而且,该偏移使车轮对车身的支承不稳定,并且,成为异常噪声的产生原因。
如此,在将双筒式缓冲器的外筒设为树脂制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充分的轴向力将内筒按压于外筒而抑制内筒相对于外筒在轴向和径向上的偏移。然而,为了获得较大的轴向力,必须增大施力构件,其结果,导致用于收纳施力构件的缓冲器主体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将双筒式缓冲器的外筒设为树脂制的情况下,也在不使缓冲器主体大型化的前提下抑制内筒相对于外筒在轴向和径向上的偏移。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包括:内壳,其能够被填充工作液;外壳,其为树脂制,覆盖所述内壳地配置,在该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用于贮存工作液的贮存器;施力构件,其收纳于所述贮存器内,用于相对于所述外壳对所述内壳沿所述外壳的轴向施力;以及突出部,其从所述内壳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壳的内周面中的任一者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于另一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00。图1所示的缓冲器100是用于汽车等车辆的烛式独立悬架的双筒式缓冲器。
如图1和图2所示,缓冲器100包括:内壳1,能够被填充作为工作液的工作油;树脂制的外壳2,其覆盖内壳1地配置,在该外壳2与内壳1之间形成用于贮存工作油的贮存器130;作为施力构件的弹簧5,其收纳于贮存器130内,用于相对于外壳2对内壳1沿外壳2的轴向施力;活塞3,其滑动自如地插入到内壳1内,在内壳1内划分出伸长侧室110和压缩侧室120;以及活塞杆4,其进退自如地插入到内壳1中,其一端与活塞3相连结。缓冲器100的活塞杆4的另一端借助未图示的上悬臂架连结于车身,并且,缓冲器100借助形成于外壳2的支架2d而结合于用于支承车轮的转向节等支承构件50。
内壳1具有:筒状的内管6;杆引导件7,其滑动自如地插入到内管6的靠伸长侧室110侧的端部,用于滑动自如地支承活塞杆4;以及基阀8,其嵌合于内管6的靠压缩侧室120侧的端部。构成内壳1的这些构件由钢铁材料、铝合金形成。
杆引导件7具有:小径部7a,其滑动自如地插入到内管6内;大径部7b,其直径大于小径部7a的直径;以及杆贯穿孔7c,其沿轴向贯通地形成,供活塞杆4贯穿。在小径部7a的与内管6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外周面设有密封构件10。即使杆引导件7相对于内管6滑动,由于存在密封构件10,内管6与杆引导件7之间的间隙也被密封。因此,可防止工作油从伸长侧室110向贮存器130流出。另外,在杆贯穿孔7c内安装有衬套9。贯穿杆贯穿孔7c的活塞杆4隔着衬套9被杆引导件7支承为滑动自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KYB株式会社,未经KYB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9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