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火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51159.9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8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津村大辅;都竹晓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霓佳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A62C3/16;C09K5/00;E04B1/94;F16L59/02;G21D1/00;G21D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火 结构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火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原子能发电站、火力发电站、其它的火灾等的危害而要有使设施内的电缆具有耐热性或耐火性的设施。具体而言,日本的原子能发电站的设施内的电缆要求即使在达到1100℃的加热中暴露3小时后也能够导通。
例如,原子能发电站中,在电缆的周围将含有氢氧化铝和陶瓷纤维且用铝膜覆盖周围的垫子重叠覆盖约7、8层来确保耐火性。该方法中,垫子的层叠物非常重并且体积大,只能够在有限的场所使用。
因此,要求不需要更换、在狭窄的场所也能够施工、轻质、高效地进行隔热的隔热结构。
另一方面,已知有各种隔热材料(专利文献1~5)。在专利文献1、2中,作为隔热材料记载了硬硅钙石硅酸钙成型体。在专利文献3、4中,记载了由二氧化硅微粒构成的隔热成型体。进一步,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气凝胶与无机纤维的复合材料。在专利文献6、7中,作为吸热材料记载了磷酸镁水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1028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1862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84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8521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4-51722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274253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9-1914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寻求在最高达到温度1100℃下加热3小时时也能够确保电缆的导通,并且耐火结构整体小型且轻质的耐火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日本的原子能发电站也能够使用的新型的耐火结构。
本发明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仅用一种隔热材料或吸热材料难以实现上述目的,但是通过组合多种隔热材料或吸热材料则能够达成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以下的耐火结构。
1.一种耐火结构,其中,具有:
由吸水后的无机多孔质成型体构成的第一吸热材料或具备含有磷酸镁水合物和粘合剂的颗粒的第二吸热材料;和
由1100℃下24小时的收缩率为5%以下的无机纤维构成的纤维隔热材料。
2.如1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吸热材料的无机多孔质成型体为含有选自硅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蛭石、云母、水泥、和珠光体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无机粉体的成型体。
3.如1或2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吸热材料被70℃~130℃下发生破损的包装材料包裹。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吸热材料的粘合剂为硅酸钠。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吸热材料收纳于在表面蒸镀有铝的耐热性织物中。
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还具有400℃下的热导率为0.05W/(m·K)以下的低热导率隔热材料,
依次设置所述吸热材料、所述低热导率隔热材料以及所述纤维隔热材料。
7.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还具有400℃下的热导率为0.05W/(m·K)以下的低热导率隔热材料,
依次设置所述低热导率隔热材料、所述吸热材料以及所述纤维隔热材料。
8.如6或7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为层叠有选自所述吸热材料、所述低热导率隔热材料、和所述纤维隔热材料中的2或3个部件而成的层叠物,
所述层叠物被包装材料包裹。
9.一种耐火结构,其中,具有:
400℃下的热导率为0.05W/(m·K)以下的低热导率隔热材料;和
由1100℃下24小时的收缩率为5%以下的无机纤维构成的纤维隔热材料。
10.如9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为层叠有所述低热导率隔热材料和所述纤维隔热材料而成的层叠物,
所述层叠物被包装材料包裹。
11.如8或10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所述层叠物为能够组合的单元结构。
12.如8、10或11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所述层叠物的密度为200kg/m3~300kg/m3。
13.如8和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火结构,其中,所述层叠物的厚度为100mm~1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霓佳斯株式会社,未经霓佳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11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