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制钎焊板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2395.2 | 申请日: | 2015-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57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木村申平;鹤野招弘;泉孝裕;涩谷雄二;寺本勇树;山本道泰;长谷川学;手岛圣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F28F19/06;F28F21/08;B23K35/22;B23K35/2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玉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钎焊 | ||
一种铝合金制钎焊板,其特征在于,是具备芯材、设于芯材一侧的面上的由Al-Si系合金构成的钎料、设于芯材另一侧的面上的牺牲材且板厚低于200μm的铝合金制钎焊板,芯材含有Cu:高于1.5质量%并在2.5质量%以下、Mn:0.5~2.0质量%,余量由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牺牲材含有Zn:2.0~10.0质量%,Mg:限制在0.10质量%以下,余量由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钎料和牺牲材厚度分别为15~50μm,钎料和牺牲材的包覆率的合计为50%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汽车用热交换器等的铝合金制钎焊板。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汽车等的热交换器的原材,使用的是在芯材的两面配有钎料和牺牲材的铝合金(以下,也有记述为Al合金的情况。)所构成的钎焊板。
近年来,汽车用热交换器有更加轻量化、小型化的倾向,随之而来的是希望构成占据热交换器的大部分质量的管材的钎焊板的薄壁化。钎焊板至今为止可实现板厚截止到200μm左右的薄壁化,但为了进一步薄壁化,需要实现与薄壁化相当的高强度化、高耐腐蚀化。但是,随着薄壁化,若使芯材变薄,则钎焊后难以确保强度。另一方面,若使牺牲材变薄,则确保耐腐蚀性困难。另外,若使钎料变薄,则钎焊性降低。
针对这样的问题,一直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钎焊性和钎焊后强度优异的钎焊板,其作为钎焊板的芯材,使用了Al-Mn-Si-Fe-Cu-Mg系合金。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钎焊后强度、耐腐蚀性、钎焊性优异的包覆材,其作为钎焊板的芯材,使用了Al-Mn-Si-Cu-Ti系合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9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6893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实施例所公开的钎焊板的板厚最小也有250μm,为了得到板厚低于200μm的薄壁的钎焊板,在实现钎焊后强度、耐腐蚀性和钎焊性的并立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已明确的是如果是板厚低于200μm的薄壁材,则用于承担强度的芯材部的厚度变薄,因此钎焊加热后各种添加元素的残存量大幅减少,显然会使强度大幅降低。特别是为了使芯材的电位正移而添加的Cu残存量的减少造成的影响大,除了强度以外,还可确认到耐腐蚀性降低。
另外,为了确保管自身的耐压性,如日本特开2007-163073号公报的图1、图2、图4等所公开的那样,考虑在管宽度方向的中心部,正反面贴合经折叠加工的钎焊板,从而形成内柱构造的方法。特别是钎焊板其板厚低于200μm时,为了弥补随着薄壁化而来的耐压性降低,所述内柱构造的形成不可或缺,为此,不仅需要确保钎料侧的钎焊性,而且需要确保牺牲材侧的钎焊性。另外,如日本特开2007-163073号公报的图3、图7等公开的,不论有无内柱构造,均与铆接型的管状的情况同样,不仅需要确保钎料侧的钎焊性,而且需要确保牺牲材侧的钎焊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形成,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板厚低于200μm的薄壁材,钎焊后强度、耐腐蚀性也优异,钎料侧和牺牲材侧这两面的钎焊性也优异的铝合金制钎焊板。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就板厚低于200μm时,板厚对于钎焊加热处理后的芯材和牺牲材的组成造成的影响实施了锐意研究。其结果发现,为了在板厚低于200μm时实现强度和耐腐蚀性的并立,通过使添加到芯材中Cu的含量较高,不仅可实现高强度化,而且通过使牺牲材的Zn量与厚度的最佳化,还能够确保耐腐蚀性达到板厚200μm以上时的同等水平。另外,通过将牺牲材的Mg的含量限制得低,会使牺牲材保持钎焊性。
本发明基于以上这样新的认知而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23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