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业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2708.4 | 申请日: | 2015-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0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小宫利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洋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5/063 | 分类号: | B60K15/063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2 | 代理人: | 王轶;李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箱 作业车辆 横条 用板 分开配置 后部框架 连结托架 行驶机体 支撑底座 支撑结构 左右两侧 左右延伸 支撑板 连结 架设 支撑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具备强度的燃料箱支撑结构的作业车辆。本发明的作业车辆构成为:将左右一对燃料箱(11)分开配置在行驶机体(2)的左右。由在所述左右后部框架(15)下侧左右延伸设置的前后一对横条框架(287、288)和使该前后横条框架(287、288)在左右两侧前后架设的左右一对箱搭载用板(289、290)构成从下方支撑所述各燃料箱(11)的箱支撑板(18)。在所述左右箱搭载用板(289、290)上载置固定所述左右燃料箱(11),将支撑底座和所述前横条框架(287)用连结托架(282)连结。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一种农业作业用的拖拉机或土木工程用的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最近,随着适用与柴油发动机相关的高度废气限制,要求在搭载有柴油发动机的农用机、工程机械、船舶等上搭载对废气中的大气污染物质进行净化处理的废气净化装置等后处理装置。因此,拖拉机等以往的作业车辆中,在搭载废气净化装置时,在发动机盖下的发动机室中与柴油发动机一同配置废气净化装置(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拖拉机等作业车辆中,将存积供应给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箱构成为一对,并将该一对燃料箱以避开发动机、传动装置等的方式分开配置在车体的左右(参见专利文献2)。此外,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中,在发动机室内,在比散热器等热交换机更靠前方的位置配置蓄电池,以使其不易受到由发动机排热带来的影响(参见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66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0427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于是,在将前述的具有废气应对用装置的柴油发动机应用于像拖拉机那样的作业车辆时,在有限的狭窄搭载空间内,不仅要塞入柴油发动机及废气应对用装置,而且必须塞入散热器、蓄电池、与废气应对用装置相关联的电子零部件等各种零部件。
但是,在作业车辆的搭载空间内,因进行驱动的柴油发动机散热,不仅柴油发动机自身,废气净化装置的温度也相当高。因此,需要调整发动机室内的温度并需要研究适当的配置结构、冷却结构,以使其不会受到由柴油发动机、废气应对用装置散热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如果不减少对配置在发动机室后方的驾驶席的加热,则操作者的宜居性变差。
另外,由于还限制燃料箱的设置位置,所以不仅在使燃料箱整体的容量增大方面有局限性,而且还会因其形状而妨碍操作者的乘降。并且,搭载大容量的燃料箱的情况下,必须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
因此,本申请发明想要提供一种对上述现状进行研讨而对之改善后的作业车辆。
本申请发明的作业车辆包括:发动机,该发动机为驱动源;行驶部,该行驶部由该发动机的动力驱动;以及变速部,该变速部使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行驶部;将左右前部框架和左右后部框架前后连结而构成行驶机体,借助支撑底座而使操纵座席支撑在所述行驶机体上,其中,将左右一对燃料箱分开配置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由在所述左右后部框架下侧左右延伸设置的前后一对横条框架和在左右两侧前后架设于该前后一对横条框架的左右一对箱搭载用板构成从下方支撑所述各燃料箱的箱支撑板,在所述左右箱搭载用板上载置固定所述左右燃料箱,将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前横条框架用连结托架连结。
上述作业车辆中,可以将所述左右后部框架各自的前端架设于梁框架,并且,使所述左右后部框架各自的后端与所述变速部的左右侧面连结,隔着所述变速部通过所述行驶部支撑所述行驶机体,使所述前后横条框架分别与所述梁框架下表面及所述变速部下表面紧固连结而悬挂固定。
上述作业车辆中,左右的所述燃料箱为容量彼此不同的燃料箱,可以使从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中分离出水分的油水分离机搭载在搭载有小容量的第一燃料箱的所述第一箱搭载用板,在所述第一箱搭载用板上,所述油水分离机搭载在所述第一燃料箱的前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洋马株式会社,未经洋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27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