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阀驱动控制装置以及具备电磁阀驱动控制装置的电磁阀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2830.1 | 申请日: | 2015-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85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金井佑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H01F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丁文蕴;严星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线管 电磁阀驱动 开关机构 控制装置 通电 冲击电流 流动 时机 电流检测机构 产生机构 缓冲电路 寄生电容 电磁阀 噪声 节能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通过消除向线圈的寄生电容流动的冲击电流、并在线圈积蓄电能从而能抑制起因于冲击电流的噪声的产生且实现节能的电磁阀驱动控制装置。具备:在通过过零时机产生机构(72)的控制而利用开关机构(68)在过零时机开始朝螺线管(66)的通电后,在由电流检测机构(78)检测到的流动于螺线管(66)的电流值达到预定的设定电流值(Ia)时,利用开关机构(68)切断朝螺线管(66)的通电的切断模式;以及在利用开关机构(68)切断朝螺线管(66)的通电后且在下一个过零时机前的期间,通过缓冲电路(70)向螺线管(66)流动保持电流,从而流动于螺线管(66)的电流值被设定为预定的保持电流值(Ib)以上的保持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阀驱动控制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如下构成的电磁阀驱动控制装置以及具备电磁阀驱动控制装置的电磁阀:对来自交流电源的交流电流进行全波整流而将其变换为直流电流,通过使该直流电流在螺线管(电磁线圈)流通来使柱塞移动,从而使设于柱塞的阀芯相对于阀座接近离开地移动,进而对设于阀座的阀口进行开闭。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一般的电磁阀如图9所示那样构成。
即,如图9所示,电磁阀100具备具有阀芯102的控制部104。
并且,如图9所示,该电磁阀100的控制部104具备插通有驱动部106的电磁线圈108。
而且,电磁线圈108以对卷绕有绕组的线轴120和线轴120的周围进行包围的方式由模制树脂112模制而成。另外,如图9所示,电磁线圈108装配在磁性框架114的内部,并经由磁性框架114固定于驱动部106。
即,在形成于磁性框架114的底板部116的中央部的驱动部插通孔118、线轴120的驱动部插通孔122插通有驱动部106。而且,经由形成于磁性框架114的上板部128的中央部的螺栓插通孔130,在形成于驱动部106的吸引件124的上部的螺栓插通孔126螺纹结合有紧固螺栓132。
由此,电磁线圈108插通并固定于驱动部106,从而构成电磁阀100的控制部104。
此外,驱动部106具备柱塞壳体134,并在该柱塞壳体134内具备固定有能够上下移动的阀芯102的柱塞136。而且,在吸引件124与柱塞136之间,夹装有向下方对柱塞136进行施力、即向阀座138的方向对阀芯102进行施力的施力弹簧140。
对于这样的电磁阀100而言,通过对电磁线圈108通电,而柱塞136克服施力弹簧140向吸引件124方向移动,与柱塞136连结的阀芯102从阀座138离开,从而将阀口142敞开。
并且,通过切断对电磁线圈108的通电,而柱塞136因施力弹簧140的作用力向远离吸引件124的方向移动,与柱塞136连结的阀芯102抵接于阀座138,从而将阀口142关闭。
并且,当使交流电流在电磁线圈108流通时,产生磁通,从而对柱塞136克服施力弹簧140向吸引件124方向移动而柱塞136与吸引件124抵接的状态、即阀芯102从阀座138离开而阀口142敞开的状态进行保持。
为了产生涡电流,目前进行在形成于吸引件124的与柱塞136对置的下端面144的环状的线圈装配用槽146,装配环状的屏蔽线圈(屏蔽环)148。
此处,由于电磁阀100的驱动所使用的电磁线圈108在每个电源电压下耗电量不同,所以需要以不超过电磁线圈108的温度上升允许限度那样的绕组规格来准备。
也就是说,由于仅使电磁线圈108产生交流磁场,而无法吸引柱塞136,所以采用在吸引件124(或者柱塞136侧)埋入有屏蔽线圈148,产生涡电流而向吸引件124的方向将柱塞136向上提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77265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28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