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多汗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3365.3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94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M·本彻利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塔卡马治疗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13 | 分类号: | A61K31/13;A61K9/20;A61P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袁志明 |
地址: | 美国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多汗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右旋美卡拉明和基本上不含外型‑R‑美卡拉明的右旋美卡拉明在治疗多汗症中的用途。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享有2014年8月22日提交的编号为62/040,477的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将该临时申请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型-S-美卡拉明和外型-S-美卡拉明在医学治疗中的用途。
发明背景
多汗症是一种特征在于出汗或排汗异常增加、超过了调节体温所需量的病症。从心理、情绪和社交角度来看,多汗症与显著品质的生活负担相关。因此,将它称作“沉默障碍”。多汗症是人过度和不可预期地出汗的医学病症。具有多汗症的人甚至可以在温度凉爽或在他们休息时出汗。估计数字显示至少3%的全球人群患有多汗症(也称作过量出汗、过度排汗或大量出汗),即至少约2亿1千1百万人。
多汗症可以是全身性的或局限于身体的特定部位。由于汗腺相对高度集中,手、足、腋部和腹股沟部位是排汗最活跃的部位。当过量出汗为局部化时(例如,手掌、足底、面部、腋下、头皮),将其称为原发性或病灶性多汗症。全身性或继发性多汗症通常牵涉整个身体且是潜在病症的结果。
多汗症还可以根据发作(先天性或获得性)来分类。发现病灶性多汗症在青春期甚或在此之前开始,且似乎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状被遗传。原发性或病灶性多汗症必须与继发性多汗症相区别,继发性多汗症可以在一生的任意点开始。后一形式可以由甲状腺或垂体腺的障碍、糖尿病、肿瘤、痛风、绝经、一些药物或汞中毒引起。
多汗症还可以被分成掌跖性多汗症(主要是手或足的症状性出汗)、味觉性多汗症、全身性多汗症和病灶性多汗症。
或者,多汗症可以根据受影响的皮肤的量及其可能的原因来分类。在这种方法中,面积大于100平方厘米(16平方英寸)的过量出汗(至多整个身体全身性出汗)不同于仅影响小面积的出汗。
原发病灶性多汗症是指既非由另一种医学病症导致的过量出汗,也不是药物的副作用的过量出汗。过量出汗是一种医学病症。这种类型的出汗发生在身体的非常特定的部位上(将其描述为病灶部位)并且可以是相对“对称的”,因为身体的左侧和右侧都类似地受影响。如上所述,最常见的病灶性部位是手、足、腋下和头或面部。原发病灶性多汗症通常开始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尤其是手和足的多汗症。令人感兴趣地是,尽管具有原发病灶性多汗症的人具有1周至少1次的过量出汗发作,但是他们通常在睡眠时不会经历过量出汗。原发病灶性多汗症可以是遗传性的,并且同一家族的许多成员都可能患有该病症。
与原发病灶性多汗症相关的症状包括如下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别是两种或更多种:(i)汗液是双侧的和相对对称的,意指患者在身体的两侧出同样量的汗;(ii)过量出汗损害日常活动;(iii)1周至少发作1次;(iv)过量出汗发作早于25岁;(v)阳性家族史,即患者家族的其他成员患有类似的出汗问题;以及(vi)睡眠时无过量出汗。一些皮肤病学家认为90%以上的存在过量出汗的人将被诊断为原发性多汗症。
另一种主要类型的多汗症称为继发全身性多汗症。这种类型的过量出汗由另一种医学病症导致或为药物的副作用。不同于具有原发病灶性多汗症的人,具有继发性多汗症的人经历在身体的较大部位或其它部位出汗,将其描述为全身性部位。上述两种类型的多汗症之间的另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具有继发全身性多汗症的人通常可能在睡眠时经历其出汗症状。对于继发性多汗症,过量出汗通常开始于成人期,而原发性多汗症开始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现用于治疗继发性过量出汗的潜在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首先确定何种(如果有的话)潜在的医学病症或药物可能是问题的根源。导致继发性多汗症的病症包括:类肢端肥大症、焦虑症、癌症、类癌综合征、滥用某些药物和物质、葡萄糖控制障碍、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肺病;绝经;帕金森病;嗜铬细胞瘤;脊髓损伤;中风;以及结核或其它感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塔卡马治疗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塔卡马治疗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33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