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转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56726.X | 申请日: | 2015-10-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8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高木佑辅;志村隆弘;久保木誉;松下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 代理人: | 龙淳,徐飞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转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力转换装置的散热管理的必要性增加。因此,将功率半导体组件浸渍在流动冷却介质的流路中,来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
但是,在将功率半导体组件放入流路的结构中,冷却介质绕过散热片地流动,使供给到散热片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减少,功率半导体组件的冷却性能降低。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11-114965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中,在散热片与框体或散热片与流路形成体之间安装流路控制部件,抑制冷却介质绕过散热片。
然而,流路控制部件的安装难以自动化,存在生产效率上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4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使生产效率变低的情况下抑制冷却介质绕到冷却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包括具有半导体元件的功率半导体组件;和形成有配置上述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流路和与该流路连通的开口的流路形成体,
上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在一个面上形成第一散热片,在隔着上述半导体元件与上述一个面相对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第二散热片,
上述流路形成体具有以将上述第一散热片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冷却介质抑制部和第二冷却介质抑制部,
上述第一冷却介质抑制部和上述第二冷却介质抑制部形成为,从上述功率半导体组件的上述一个面的垂直方向观察时,与上述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没有形成上述第一散热片的区域重叠,
上述流路形成体设置有:沿着上述第一冷却介质抑制部和上述第二冷却介质抑制部形成的第一流路;隔着上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形成在与上述开口相反的一侧的折返流路;和在与上述第一流路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上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形成的第二流路。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图2的电力转换装置200沿平面X剖开的剖视图X。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200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200的展开立体图。
图4是图2的电力转换装置200沿平面Y剖开的剖视图Y。
图5是能看见流路形成体400的入口部442的立体图。
图6是能看见流路形成体400的出口部490的立体图。
图7是功率半导体组件300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除去封装树脂331后的电路体330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功率半导体组件300与第一冷却介质抑制部471及第二冷却介质抑制部472的配置关系的概要图。
图10是从图9的平面A-A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功率半导体组件300和流路形成体400的剖视图B-B。
具体实施方式
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200的外观立体图。
电力转换装置200与电动发电机输入输出由U相、V相、W相构成的三相交流电力。
功率半导体组件300分别对应U相、V相、W相这三相而设置,通过正极端子311和负极端子312输入输出直流电力。此外,功率半导体组件300从交流端子313输入输出交流电力。信号端子314、315接收来自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
功率半导体组件300还具有接收控制信号进行导通或切断动作,并将提供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三相交流电力的半导体元件。
并且,功率半导体组件300利用从外部提供的冷却介质来冷却伴随半导体元件的动作的发热。
电力转换装置200具有收纳功率半导体组件300的流路形成体400。
流路形成体400具有作为冷却介质入口的第一管道411和作为冷却介质出口的第二管道412。第一管道411至第二管道412被压入到流路形成体400内。此外,流路形成体400由铝或树脂等成形。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300的展开立体图。
流路形成体400形成分别用于插入三个功率半导体组件300的开口451。功率半导体组件300按照插入方向370的方向插入开口4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67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