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余热回收集成冷却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65025.2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0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J·本杰明;T·C·恩斯特;J·A·兹甘;K·C·奥古斯汀;D·E·科比艾伦;N·巴加亚卡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明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3/00 | 分类号: | F01K23/00;F01K23/06;F01K23/10;F01K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美国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收 集成 冷却 模块 | ||
1.一种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
框架,该框架被构造成在进入车辆的引擎舱的冲压空气的通路中安装至车辆底盘;
同流换热器,所述同流换热器在冲压空气通路上方连接至所述框架,所述同流换热器利用热的工作流体提供的热加热冷的工作流体;
散热器,此散热器在冲压空气通路中连接至所述框架;
余热回收冷凝器,此余热回收冷凝器连接至所述框架并且被流体地连接并定位成将所述工作流体排放至该余热回收冷凝器;以及
冷却液锅炉,所述冷却液锅炉与所述同流换热器成堆叠布置地连接至所述框架,其中所述冷却液锅炉被流体地连接成接收来自所述同流换热器的加热的工作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冷却液锅炉流体地连接至所述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相对于所述冲压空气通路在所述散热器的下游连接至所述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相对于所述冲压空气通路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游连接至所述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冷却液锅炉在所述冲压空气通路下方连接至所述框架并且所述冷却液锅炉联接至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同流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相对于所述冲压空气通路在所述散热器的下游连接至所述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相对于所述冲压空气通路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游连接至所述框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连接至所述框架的增压空气冷却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位于所述冲压空气通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入口集管,此入口集管固定地布置在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的第一端上,所述入口集管流体地联接至所述同流换热器以接收来自所述同流换热器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接收器,此接收器固定地布置在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上,所述接收器被构造成接收来自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的所述工作流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提升泵,此提升泵固定地布置在所述接收器中,所述提升泵被构造成向馈送泵传送所述工作流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提升泵是电动泵与机械驱动泵中的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机械驱动泵或电动泵包括离心式泵、正排量泵、齿轮泵以及活塞式泵中的一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提升泵包括被构造成减小所需的净正吸入压头的导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接收器中的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被构造成测量所述接收器中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液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冷凝器、所述入口集管、所述接收器、提升泵以及所述液位传感器相互整合在单个单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明斯公司,未经康明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502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