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湿区与干区之间的通过区域的不透介质的密封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69070.5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5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M.菲普尔;J.范德米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2 | 分类号: | H02K5/22;H02K15/14;H02G3/22;F16J15/328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万欣;李强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之间 通过 区域 不透 介质 密封 | ||
为了特别简单、紧凑而且成本适宜地构造一种用于密封在湿区(10)与通过罩壳壁(12)与湿区分隔的干区(11)之间的通过区域的密封组件(100),其中,在通过区域中布置有至少一个穿过罩壳壁的穿孔(13),其中,带有多个绝缘单线(15)的线束(14)被引导穿过穿孔,提出了,即,线束至少在区域中完全通过第一密封元件(16)包围,其中,用于密封在线束的单线之间的区域的第一密封元件在第一区段(25)中改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密封在湿区与通过罩壳壁与湿区分隔的干区之间的通过区域(Durchtrittbereich)的密封组件。在通过区域中布置有至少一个穿过罩壳壁的穿孔,其中,带有多个绝缘单线的线束(Drahtbündel)被引导穿过穿孔。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湿区和通过罩壳壁与湿区分隔的干区以及用于密封在湿区与干区之间的通过区域的密封组件的电机。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密封在湿区与通过罩壳壁与湿区分隔的干区之间的通过区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带有湿区(例如油室)以及与湿区分隔的干区的电动机中,联接线(Anschlussdraht)必须从湿区被引导到干区中。在此,过渡部必须尤其构造成不透油的。通常,为此联接线(例如来自定子的线材)在湿区与干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中被缩短并且与设置在该处的动触点(Kontaktbrücke)连接。密封借助于浇铸件(例如通过塑料包围注塑的铜排)实现。在干区中单独的联接线然后与动触点连接并且被传送到联接装置。
在文件DE 101 62 208 A1中描述了一种用于为助力转向装置(Servolenkung)的被驱动装置所使用的马达。在此作如下建议,即,传感器信号线缆彼此通过密封材料组合并且在其外周缘处利用不透水的收缩软管或者热缩软管覆盖在多线线缆(Vielleitungskabel)的一端处,在该处多线线缆与连接器连接。
文件EP 20 66 006 A2描述了一种电机、尤其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的起动器,其中,定子线圈和/或转子线圈具有由铝构成的导体,其被联接在由铜构成的机器的通电的部分处。为了保护在由铝构成的电枢导体与由铜构成的接触套管之间的连接位置提出了一种护套(Ummantelung),该护套优选地包括由耐高温的收缩软管构成的绝缘材料套管。
文件EP 2 605 382 A2描述了一种用于制造定子的方法和装置以及描述了一种定子。在此作如下设置,即,作为联接线的线端部相应设有作为软管元件的收缩软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密封在湿区与通过罩壳壁与湿区分隔的干区之间的通过区域的密封组件供使用,其中,在通过区域中布置有至少一个穿过罩壳壁的穿孔,其中,带有多个绝缘单线的线束被引导穿过穿孔,其中,特别简单地并且同时成本适宜地构造密封组件。
根据本发明,为此提出了一种用于密封在湿区与通过罩壳壁与湿区分隔的干区之间的通过区域的密封组件,其中,在通过区域中布置有至少一个穿过罩壳壁的穿孔。带有多个绝缘单线的线束被引导穿过穿孔。根据本发明作如下设置,即,线束至少在(局部的)区域中完全通过第一密封元件封闭,其中,用于密封在线束的单线之间的区域的第一密封元件在第一区段中改型。
电机的湿区能够例如设计为油室,其中,干区通过电机的无油的空间来构造。在湿区与干区之间的过渡部或者通过区域被密封以防油的通过。因此,在本发明的意义中“密封”可理解为不透油。根据本发明,带有多个绝缘单线的线束被引导穿过穿孔,也就是说,单线不在穿孔的区域中终止并且因此不在该区域中被缩短并且与动触点连接。根据本发明,线束或者线束的单线从湿区通过穿孔被引导进入到干区中,因此单线的缩短是不必要的。在单线或线束的第一端部的区域中,单线能够与联接装置电连接。联接装置在干区中以及相对于穿孔间隔地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90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