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氮废水的脱氮方法以及脱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2956.5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82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葛甬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朴秀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方法 以及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实现处理装置的小型化、能在同一反应池内稳定且高效地进行部分亚硝化及厌氧氧化处理的含氮废水的脱氮方法以及脱氮装置。所述含氮废水的脱氮方法包含:工序(S11),将含氮废水供给至容纳有含有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微生物载体、或者微生物载体和活性污泥的反应池内;工序(S12、S13),将含氧气体或不含氧气体按顺序供给至反应池内来对反应池内的含氮废水进行搅拌,通过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作用对含氮废水进行脱氮处理;以及工序(S14、S15),将微生物载体、或者微生物载体及活性污泥从处理水中分离,并使该处理水从反应池排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氮废水的脱氮方法以及脱氮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于污水消化污泥的脱水分离液、渗滤液、畜产废液的甲烷发酵脱水分离液、粪便以及化粪池污泥的浓缩脱水分离液、食品或化工厂废液等的脱氮处理的含氮废水的脱氮方法以及脱氮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比以往的异养脱氮更节能的厌氧氨氧化法正受到关注。厌氧氨氧化法利用将NH4-N作为电子供体、将NO2-N作为电子受体的自养微生物,在厌氧状态下使NH4-N与NO2-N直接反应而转换成氮气。因此,不需要从外部添加甲醇等有机物,能大大降低化学试剂成本。另外,由于是利用了自养微生物的处理,因此还具有污泥产生量极少的优点。
为了稳定地得到通过厌氧氨氧化法进行的脱氮反应,需要进行部分亚硝化过程,即,预先将被处理水的氮、一般而言为氨态氮的一部分转换成亚硝态氮。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707号公报)中,如图1所示,记载有由亚硝化池和厌氧氨氧化池的两池式构成的处理装置的例子。向厌氧氨氧化池内添加高分子凝胶载体,在载体的表面附着固定厌氧氨氧化菌,并将厌氧氨氧化池内的菌浓度保持得高。
近年来,还提出过在同一反应池进行部分亚硝化和厌氧氨脱氮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36959号公报)中记载有在同一反应池中同时进行部分亚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方法。在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347221 号公报)中也记载有在同一反应池中同时进行部分亚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7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36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3472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2及3中记载的这种在同一反应池内同时进行部分亚硝化处理和厌氧氨氧化处理的情况下,对反应池的曝气风量及DO(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的控制会大大影响部分亚硝化及厌氧氨氧化性能。例如,在曝气风量大、DO高的情况下,附着于载体外侧的氨氧化菌的亚硝化性能高,但会发生氧向位于氨氧化菌的内侧的厌氧氨氧化菌透过,脱氮性能会大大降低。因此,在当前的处理装置以及处理方法中,适当控制反应池内的DO极难,难以稳定地兼顾部分亚硝化及厌氧氧化处理。进而,在专利文献2及3的技术中,也难以一边控制曝气风量,一边兼顾反应池内的载体流动的均匀化。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处理装置中,需要准备两个反应池,因此,与使用同一反应池的情况相比,设备会大型化。进而,在专利文献1中,在厌氧氨氧化池内采用使用了叶轮(impeller)的机械搅拌方式,但可知:当使用这种机械搅拌方式使载体流动时,厌氧氨氧化菌向载体表面的附着速度、附着量受到搅拌强度、叶轮材质或形状、载体添加量等的影响较大。即,在搅拌强度过强、叶轮材质过硬的情况下等,会产生如下现象:附着于载体表面的厌氧氨氧化菌因机械摩擦而剥离,剥离后的氨氧化菌浮起并向反应池外流出。其结果是,有时难以在反应池内始终保持一定量以上的微生物,难以进行稳定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翼株式会社,未经水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29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