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配备油道的回油装置的内燃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7040.9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95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R.西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侯宇;李萌<国际申请>=PCT/DE20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配备 装置 内燃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布置在曲轴连杆机构(3)下方的油底壳(4)的内燃机(1)。油底壳(4)在内燃机(1)运行中填充了直至油位(7)的油(8)。油底壳上部件(5)配备多个通孔(9),它们分别配属一个用于将油(8)回引至油底壳(4)的油道(10)。在油道(10)中在油底壳上部件(5)的下方设置收集部(11),油道(10)的设计为潜管(12)的部段伸入收集部(11)直至到达油量的收集液位(13)下方。由此在该收集部(11)中的油量在运行中封闭了油道(10)的自由的通流,并且尤其阻止了在油底壳(4)的内部的气体量与气缸曲轴箱(2)内的气体量之间的可能的压力差的不期望的补偿,否则其可能由于与油流相反的气流阻碍油(8)的可靠的回流。为此,收集部(11)这样实施,使得油底壳(4)中的油位(7)始终低于收集部(11)中的油量的收集液位(13)。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其具有气缸曲轴箱、油底壳(其在工作中被填充油直至一定油位)、油底壳上部件,该油底壳上部件带有至少一个通孔和具有至少一个油道的回油装置,该回油装置配置用于将尤其来自油分离装置的油引回至油底壳。
这种内燃机在实践中已经大量被使用并且因此已经由于众所周知的在先使用而属于现有技术。
例如DE 100 26 113B4已经描述了一种内燃机,其具有在曲轴空间和油底壳之间布置的油底壳上部件,其在被保持在气缸曲轴箱和油底壳的与之相连的部件之间。一油道这样延伸,使得从气缸盖引回的油被引导至油底壳的油位以下。
在内燃机的运转中,包含细油雾的所谓的Blowby-流体通过气体回引设备从曲轴箱排出并且例如输入到增压空气中。在内燃机中,“Blowby”可以理解为在压缩时在活塞环旁流过的气体。
油分离器实现了,可能还存在于气体(其通过出气装置从旋流器流出)中的油滴在横截面扩大的排气管部段的横截面中在其表面上沉积,并且从那在重力作用下流向排油通道,所述油通过其要么直接引导至内燃机的油底壳、要么首先引导至出油口并且从那连同已经在旋流器中分离的油一起引导至内燃机的油底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油分离度很高并且油雾或者偶尔较大的油滴都不会进入内燃机的进气道。在油分离器的操作期间,来自内燃机的曲轴箱废气通过气体入口进入旋流器的内部,并使其旋转成螺旋形的旋转流,其中夹带的油滴由于离心力被向外传送并沉积在旋流器的内壁上。旋风下端的出油口从集油漏斗引导到内燃机的油底壳。
WO 00/68548A1公开了一种用于对内燃机的曲轴箱通风气体进行脱油的油分离器。油分离器包括至少一个旋流器,其具有连接到内燃机的曲轴箱的气体入口、连接到内燃机的曲轴箱的气体出口和连接到内燃机的油底壳的出油口,其中气体出口作为潜管穿过在上方封闭旋流器的盖子而伸入旋流器内部空间。
为了保证在所有安装形态和所有动态状态中从油分离器向油底槽的回油,则需要在油底槽的油位以下实现回油装置的复杂的设计或管路引导。
由于在内燃机运行期间在油路中产生气体压力,油不能流到位于油系统的最低位置的油底壳中,而是在油系统中的其它位置聚集。其原因可能是例如快速转弯行驶,由此油被向外挤压,并且由此此外还在油通道中形成了气体压力,这抑制了油的不受阻碍的流出。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这样实施前述形式的内燃机,使得尤其由于行驶动力学导致了油导管系统中的压力波动不会导致对油道中油流动的负面影响。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内燃机解决。从属权利要求涉及本发明的特别适用的改进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70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输入设备
- 下一篇:一种含钛的铜包铝合金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