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模噪声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7132.7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84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大森吉晴;松岛贤一;绳手优克;原田亮平;植野兼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17/00 | 分类号: | H01F1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国华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噪声 滤波器 | ||
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从上起依次层叠;以及第一至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且相互独立。第一线圈具有:第一线圈导体,形成在第一绝缘体层;以及第二线圈导体,与第一线圈导体连接,并形成在第四绝缘体层。第二线圈形成在第二绝缘体层。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三绝缘体层。第一线圈导体配置为与第二线圈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三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导体配置为与第三线圈在俯视下重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数字设备、AV设备、信息通信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小形且薄型的共模噪声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移动设备中连接主IC和显示器、摄像机的数字数据传输标准而采用了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D-PHY标准,采用了使用两根传输线以差动信号进行传输的方式。近年来,摄像机的分辨率飞跃性地提高,作为更加高速的传输方式,作为mipiC-PHY标准制定了如下方式并进行了实用化,该方式使用3根传输线从发送侧对各传输线送出不同的电压,并在接收侧取各线路间的差分,从而进行差动输出。
图14是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的分解立体图。共模噪声滤波器500具有多个绝缘体层1和3个独立的线圈2~4。线圈2~4分别通过对线圈导体2a、2b、线圈导体3a、3b、线圈导体4a、4b彼此分别进行电连接而形成。3个线圈2~4从下起依次配置在层叠方向上。在这种构成中,在输入了共模噪声的情况下,在线圈2~4产生的磁场相互增强,线圈2~4作为电感进行动作,从而抑制噪声。
与共模噪声滤波器500类似的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有所公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777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从上起依次层叠;以及第一至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并相互独立。第一线圈具有:第一线圈导体,形成在第一绝缘体层;以及第二线圈导体,与第一线圈导体连接,并形成在第四绝缘体层。第二线圈形成在第二绝缘体层。第三线圈形成在第三绝缘体层。第一线圈导体配置为与第二线圈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三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第二线圈导体和第三线圈配置为在俯视下重叠。
该共模噪声滤波器能够在3个线圈间平衡良好地进行磁耦合,不会使差动信号劣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1B是实施方式1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A是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2B是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2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3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6是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4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8是实施方式4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5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5中的另一个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71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