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消息通知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84955.2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30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史玉龙;郤伟;徐海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消息 通知 装置 方法 以及 通信 系统 | ||
一种网络消息通知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该网络消息通知方法包括:用户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网络消息;其中该网络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用户标识范围的指示信息;对该指示信息进行解析并判断该用户设备的用户标识是否落入该指示信息所指示的用户标识范围中;根据判断结果来确定用户设备是否被网络消息通知。由此,能够显著减少通信系统中网络消息的大小,可以用较少的资源通知更多的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消息通知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IoT业务具有很多新的特征,包括超低的能耗要求,海量的用户设备(UE,UserEquipment),数据流量较少,业务时延要求不高等。这些特征对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系统提出了很多技术要求,其中重要的要求包括支持海量的用户设备。
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正在研究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用来支持IoT业务,也就是关于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技术的议题。
NB-IoT技术是以现有的LTE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增强为满足IoT业务要求的一种新的窄带通信技术。NB-IoT的物理层技术基于200kHZ的无线带宽。相对于传统的LTE系统,用户设备可以使用的频域资源明显减少。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设备的复杂度,但这一设计使得用户设备在每个子帧内可以发送的有效数据变少。通常情况下,每个NB-IoT用户设备的业务数据量较小,对无线资源的需求不大。所以这一设计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在LTE系统的寻呼(Paging)方案中,用户设备根据网络侧设备配置的参数计算自己的寻呼机会(PO,Paging Occasion)。当某个用户设备有业务数据到达时,移动性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向基站(例如eNB)发送寻呼消息,eNB在该用户设备的PO内发送寻呼消息。其中该寻呼消息是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中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指示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承载的。
用户设备解码PDSCH上的寻呼消息后,如果其中包含的用户标识与自己的相同,则表明该用户设备被寻呼,应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寻呼消息中的用户标识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也可以是临时移动用户标识(S-TMSI,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每个被寻呼到的用户设备都通过一条用户标识记录来表示,多个被寻呼用户设备的用户标识组成一个寻呼消息承载在PDSCH上。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发明人发现:LTE系统的寻呼方案使用IMSI或S-TMSI作为每个用户设备的用户标识,每个用户标识需要40比特到70比特的有效负荷来承载。LTE系统允许在每个PDSCH上最多寻呼16个用户设备;
然而,在某些通信系统(例如NB-IoT)小区内的用户设备数目远多于传统的LTE小区内的用户设备数目;对于某些特定的业务(例如网络命令类的业务),有可能在某个PO内寻呼非常多的用户设备。所以,NB-IoT系统要求在PDSCH上承载比LTE系统更多的用户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849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