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熔融下拉工艺过程制造玻璃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3294.2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8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A·C·伯基;A·E·卡罗特;E·帕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7/06 | 分类号: | C03B1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丁晓峰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熔融 下拉 工艺 过程 制造 玻璃板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使用熔融下拉工艺过程制造玻璃板的方法。该方法包括:(a)形成熔融玻璃;(b)在炉子内将用耐热陶瓷制成的熔融隔离管加热到玻璃生产温度;(c)使所述熔融隔离管经受应力上升事件的序列,在此事件过程中,所述熔融隔离管内的应力水平上升;以及(d)在所述序列中每两个连续的应力上升事件之间,对所述熔融隔离管实施保温时间段,此时,炉子内的温度分布保持稳定,其中,在所述保温时间段中所述熔融隔离管内的应力水平减小。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8月30日、申请号为201110266448.4、名称为“在加热的耐热陶瓷体中控制应力的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申请要求对2010年8月3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378154的优先权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加热的经受应力上升事件的耐热陶瓷体中控制应力水平的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在熔融下拉工艺过程中控制耐热陶瓷熔融隔离管(isopipe)内的应力水平的方法。本发明例如在制造用于液晶显示器(LCD)的玻璃板中很有用。
背景技术
玻璃板可由熔融玻璃使用诸如美国专利3,338,696(1967年8月29日公布;Dockerty-I)和3,682,609(1972年8月8日公布;Dockerty-II)中描述的熔融下拉工艺过程进行制造。图1示出制造玻璃板的典型熔融下拉法装置。在图1中,熔融玻璃1被提供到用耐热陶瓷材料制成的称之为隔离管5的成形槽中。熔融玻璃1在围堰3顶上流动并形成两个分开的玻璃流7和9,它们对着熔融隔离管5的会聚侧壁11、13向下流动。在熔融隔离管5的根部15或底部,分开的熔融玻璃流7、9并入一单一的熔融玻璃流17,该熔融玻璃流其后被拉成玻璃板。该工艺过程的关键的优点在于,单一玻璃流17的外表面12不接触到熔融隔离管5的侧壁11、13。结果,从单一玻璃流17中拉出的玻璃板的外表面洁净和具有火焰抛光(fire-polished)的质量。
图2示出用熔融下拉工艺过程制造玻璃板的系统。该系统19包括熔融容器21,它接纳原材料并将原材料熔融成熔融玻璃25。该系统19可包括精炼容器27,它接受来自熔融容器21的熔融玻璃25,并处理该熔融玻璃25以除去原材料熔融过程中融入到熔融玻璃25内的气体夹杂物。系统19可包括搅拌容器29,它接受来自精炼容器27的熔融玻璃25,其中,搅拌熔融玻璃25以提高熔融玻璃25的均质程度。该系统19包括传送容器31,它接受来自搅拌容器29的熔融玻璃25。下导通道33安装在传送容器31下方以接纳来自传送容器31的熔融玻璃25。熔融玻璃25又从下导通道33流入入口管35内,该入口管连接到熔融隔离管5的开口37,由此,熔融玻璃25被递送到隔离管5。尽管在图2中未予示出,但熔融隔离管5通常被包含在罩壳内,该罩壳可包括隔热材料、加热元件和空气管,以能对熔融隔离管5的各部分进行温度控制。
熔融下拉工艺过程开始时,入口管35并不连接到下导通道33。此时,有控制地将熔融隔离管5加热到玻璃生产温度,准备接纳熔融玻璃25,原材料被接纳到熔融容器21内并使其熔融而形成熔融玻璃25。在受控地加热之后,熔融隔离管5经受多个事件,至少某些事件是应力上升事件,例如,主功率再分配、玻璃成分转化、绝热改变,以及安装或移去玻璃板生产必须的临时设备。应力上升事件导致熔融隔离管内应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熔融隔离管内应力水平的上升是由于横贯熔融隔离管的温度梯度在短时间内很大的变化。如果在某一温度熔融隔离管内应力水平超过熔融隔离管在此温度可容忍的最大应力,则熔融隔离管将在结构上失效。开裂是熔融隔离管失效的常见形式。
发明内容
这里公开本发明的几个方面。应该理解到这些方面可以彼此重叠也可不重叠。因此,某一方面的部分可能落入另一方面的范围之内,并且反之亦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32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