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设耳托板的静压钢管桩及其成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5795.4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9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天晴;王璀瑾;董华阳;陈映棠;李君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5/28 | 分类号: | E02D5/28;E02D5/48;E02D5/6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李林 |
地址: | 030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设 耳托板 静压 钢管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压钢管桩的结构与成桩方法。
背景技术
小直径(D<300mm)静压钢管桩在中小型工程地基处理中应用较多,特别是在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中这种桩型以其自重轻、施工周期短、见效快、操作方便、布桩灵活等优势受到了从事工程加固改造的广大技术人员的青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这种桩一般直径不大,管周光滑,端阻和侧摩阻较小,影响了桩的承载能力。有时为了满足工程需要,不得不加大桩长,而此时会带来桩的长细比过大,甚至影响到桩身稳定等问题,也使基底持力层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另外,较长的钢管桩性价比较低,使得工程投入较大,制约了小型钢管桩的发展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设耳托板的静压钢管桩及其成桩方法,其目的是解决现有小直径(D<300mm)静压钢管桩若较短则承载能力不足、若较长则性价比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增设耳托板的静压钢管桩,其特征在于:在桩管的外侧面沿水平面方向设有耳托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增设耳托板的静压钢管桩的成桩方法,是依靠千斤顶的压力,将多节桩管依次压入地下,其特征在于:在各节桩管的外侧面沿水平面方向设有耳托板,在耳托板上方的桩管上设有贯穿的侧孔;
在压桩过程中,耳托板将使桩周形成土槽孔隙;
在所有节段的桩管压桩到位之后,向管内注入细石混凝土时,通过施力振捣或加压,部分细石混凝土浆液通过侧孔流出并凝固于管壁周围的土槽空隙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用较短的钢管桩即可达到额定的承载压力,提高了性价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增设耳托板的静压钢管桩的压桩示意图;
图2、图3是本发明中耳托板位置的静压钢管桩的横向视图与纵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桩管1;耳托板2;侧孔3;肋板4;千斤顶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增设耳托板的静压钢管桩的压桩示意图,是依靠千斤顶5的压力,将多节桩管1依次压入地下,其中:
请结合图1、图2、图3所示,在各节桩管1的外侧面沿水平面方向设有耳托板2,在耳托板2上方的桩管1上设有贯穿的侧孔3,其中,所述耳托板2上侧还用肋板4予以加强固定。
优选情况下,每一节桩管1设有高低两层耳托板2,每一层耳托板2相邻180度角布置,同一节桩管1上的两层耳托板2错开90度布置,不同节桩管1之间相邻的耳托板2错开45度布置。而且,更靠近地面的桩管1上的耳托板2与肋板4以及侧孔3的尺寸都要大于或者等于更靠近地下的桩管1上的耳托板2与肋板4的尺寸;各侧孔3的尺寸则可以上下保持一致。
在压桩过程中,耳托板2将使桩周形成土槽孔隙(未予图示),可能影响桩的侧向约束和稳定,因此在每个耳托板2的上方部位的管壁上开有侧孔3,在所有节段的桩管1压桩到位之后,向管内注入细石混凝土(粗骨料粒径最大为5mm,以防止注浆时堵塞侧孔)时,通过施力振捣或加压将部分细石混凝土浆液通过侧孔3流出,凝固于管壁周围的土槽空隙中,既稳定了桩身,又扩大了有效桩径,从而使静压钢管桩的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类似于钢筋细石混凝土支盘桩。
为了使适量的细石混凝土浆液自侧孔3流出,即判断溢出管外的细石混凝土量,应当首先测量压桩过程中通过侧孔3坍落至管内的土体体积,溢出管外的细石混凝土量可自最下排孔位管内液面不再下降时算起。反复振捣管内细石混凝土至最上口液面不再下降时停止浇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简化,即,仅增设耳托板2,不 再设置侧孔3,同样具有提高轴向承载能力的效果。具体效果见下表: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效果,发明人结合多项工程实例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在某次实验中:
常规桩型(无耳托板2),由于其表面光滑,侧摩阻力较小(实践表明就桩侧阻力来说,钢管桩一般小于细石混凝土桩),为了实现控制压力750kN,其入土深度达到了19节,长细比已达225。从桩入土的千斤顶5压力来看,自第一节至第九节,压力变化不大,自第十节和第十一节开始,压力突然猛增,到达第十六节时压力有所降低,这与该处可能存在的局部较薄软弱土层有关。自第十八节开始压力才又增大,直至到达750kN的第十九节停止压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57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收餐车
- 下一篇:一种新型电动伺候伸缩吧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