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生蝉花的人工驯化栽培固体培养基的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6142.8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谢春芹;曹正;贾君;许俊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G1/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许丹丹 |
地址: | 212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生 人工 驯化 栽培 固体 培养基 优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菌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野生蝉花的人工驯化栽培固体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蝉花又名金蝉花、蝉茸、蝉蛹草、虫花等,为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寄生在蝉科昆虫若虫上的子座及若虫尸体的复合体。蝉花的主要成分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氨基酸、多种维生素、麦角甾醇、蛋白质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蝉花与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同属,它的所含成分和药用价值能够与冬虫夏草媲美。具有镇痛、镇静催眠、抗高血压、双向免疫调节、抗肿瘤生成及抗炎、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由于蝉花是一种具有药用和滋补功效的珍贵传统中药材,以蝉花为原料的药用保健品在不断的开发,野生蝉花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然而在自然条件下,蝉花的出产率非常的低,天然野生蝉花的产生总是依赖于寄主,而寄主又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因此推出人工培养品来替代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人工培养物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药理学作用均和天然蝉花相似或超出天然蝉花。
目前人工栽培蝉花的事业刚刚起步,尚处于发展时期。而国内外市场对蝉花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人工栽培蝉花的市场前景广阔,也必将会给种植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目前尚无一套系统有效的对野生蝉花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培养基的优化方法,从而为野生蝉花的人工规模化栽培提供可行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野生蝉花人工驯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系统有效的对野生蝉花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培养基的优化方法,从而为野生蝉花的人工规模化栽培提供可行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的野生蝉花的人工驯化栽培固体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野生蝉花的人工驯化栽培固体培养基的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液体菌种的制备:采用以下配方的液体培养基以常规的培养方法进行制备:可溶性淀粉20g,奶粉10g,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1g,维生素B1210片,水1000mL,pH 5.0-6.0;
(2)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i)栽培营养液的配方:葡萄糖36g,蛋白胨15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3g,柠檬酸3g,维生素B130片,蒸馏水2000mL,pH自然;
ii)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主料40g、配料2g、栽培营养液60mL;其中主料选自杂交米、玉米、小麦和荞麦中的一种,配料选自蚕蛹粉、脱脂奶粉、蛋清、蛋清与蛋黄混匀的鸡蛋中的一种;
iii)固体培养基的配制:选用新鲜无霉变的主料及其他配料成分,按照ii)中配方进行称量备用;按i)的配方配制好栽培营养液备用,首先将易溶的配料加入已冷却至常温的栽培营养液中,不断地搅拌,直至充分混匀;再将难溶的配料拌入主料中置于瓶内,最后将营养液倒入瓶中;用聚丙烯塑料薄膜封口一层,用橡皮筋扎紧;在121℃、0.1-0.12MPa压力下灭菌40min后冷却至室温以备接种所用;
(3)接种:将已灭菌的料瓶、接种工具、酒精棉球、酒精灯、接种枪等放人超净工作台中,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无菌状态下将料瓶一侧揭开一条缝,用接种枪吸取步骤(1)制备的液体菌种射入瓶内,盖好封口膜;每瓶接种量为3~4mL;
(4)培养及发菌管理:接种后的料瓶,置于清洁、避光的环境中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65%,初始阶段,培养温度保持在15-19℃,待料面布满菌丝后,将温度升高至20-23℃,培养10-15天后,菌丝即可吃透培养料,布满培养料;
(5)原基形成管理:当菌丝长满培养基并在表面出现一些小小隆起时,表明菌丝的营养生长阶段已结束;此时需要光照,在培养室内采用日光灯,每天进行10-14h的散射光照射,促使菌丝体扭结和刺激原基形成;
(6)出草管理:当绝大多数的料瓶内均出现原基时,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控制在18-22℃,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以减少瓶内水分挥发,进行通风保持恒温培养箱内空气清新;原基出现后,用已灭菌的大头针在封口膜上扎几个小孔通气,排出瓶内的CO2,原基长到0.2-0.5cm,菌丝团分裂形成多个芽,并不断生长、变粗,培养至45-50d,瓶中布满紧密的白色鹿角状体,子座长到一定高度4-5cm,表面有白色粉末状孢子产生即可采收。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ii)中主料选择荞麦,配料选择蚕蛹粉。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ii)中主料选择杂交米,配料选择蚕蛹粉或脱脂奶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61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