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法兰梯形流量计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7628.3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4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包理群;王海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F1/36 | 分类号: | G01F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法兰 梯形 流量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精度低压损耐磨型的流量测量仪表,尤其适用于高粘度介质、强腐蚀性介质和重摩擦性介质的双法兰梯形流量计。
背景技术
流量作为流程工业的三大重要参数之一,其检测的难度比其他参数更高,尽管目前流量测量技术及产品门类俱多,但在高粘度介质、强腐蚀性介质和重摩擦性介质流量的测量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用于含固体颗粒、粉尘(如催化剂、煤粉等)的气固(或液固)两相流的测量,大都采用楔形流量计,但是楔形流量计大部分采用固定楔形比:0.2、0.3、0.5等,而流动状态是复杂的,不同的流动状态雷诺数采用相同楔形比,对非实验点的数据采取内插法进行计算,内插法是近似计算,本身误差很大,从而导致楔形流量计误差较大。而且楔形流量计的节流楔角容易被测量介质冲蚀和磨损,导致楔形流量计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楔形流量计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法兰梯形流量计,该流量计不仅有较宽的量程比,线性度好,压损低,精度高,尤其适用于高粘度介质、强腐蚀性介质和重摩擦性介质流量的测量。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法兰梯形流量计,包括流量计本体1、梯形节流整流件2和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本体1有两组法兰连接口,一组为管道法兰,用于与工艺管道连接用,一组为取压法兰,用于与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连接用。所述流量计本体1的两个法兰取压接口,一个法兰接口在梯形节流整流件2之前,作为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的正压取压接口;另一个法兰接口位于梯形节流整流件2上,其法兰取压接口中心线与梯形节流整流件2上底面几何中心线处相重合,作为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的负压取压接口。
所述梯形节流整流件2位于流量计本体内顶部,其短腰面是接收测量介质的一面,作为节流取压部分;长腰面是送走测量介质的一面,作为整流压力恢复部分;上底面为矩形,作为稳流取压部分;下底面为圆弧面,与流量计本体1内壁无缝连接,且上底面几何中心线处垂直方向有一测压孔,此测压孔中心线与流量计本体1取压法兰中心线相重合。
所述的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位于流量计本体1外顶部,与流量计本体1采用法兰连接。
所述的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为隔膜密封式差压变送器。
当测量介质经过梯形节流整流件2时,测量介质被节流、整流、恢复,从而形成有效测量的理想流场,经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得到稳定的流量差压信号。其工作原理和标准孔板等差压式流量计相同。
本发明的梯形节流整流件2的短腰面与上底面的夹角为钝角,从结构上保证了抗冲蚀耐磨的特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在高粘度介质、强腐蚀性介质和重摩擦性介质的流量测量难题,其优点在于测量精度高﹑压损小﹑耐磨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三维视图;
图3:本发明的流体流束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和图3,本发明包括流量计本体1、梯形节流整流件2和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测量介质流经梯形节流整流件2,流体先进入节流部分,测量介质流束收缩,流体流速变大,接着进入整流部分,流束趋于平稳,流体流速趋于稳定,然后通过压力恢复部分,测量介质流束扩散,流体流速变小,流体压头恢复,正、负压流通过正、负法兰取压接口,差压信号传递给双法兰流量变送器3测得差压值,此差压值跟流经流量计本体1的流量呈方根函数关系(公式1),即测出管道内测量介质的流量。
通过如下流量计算公式,求得测量流体的体积流量。
(1)
且h/D≤0.5(2)
其中QV——体积流量;
C——流量系数;
ε——可膨胀系数;
m——节流面积比,流通弓形面积/管道截面积;
D——管道内径mm;
△P——差压Pa;
ρ——介质密度Kg/m3;
h——经节流件时流束的宽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工业学院,未经兰州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76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