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8350.1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3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胡方健;何飞;汤秋华;冯师蓉;柳亦春;王伟实;徐海磊;孙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01D12/00 | 分类号: | E01D12/00;E01D19/04;E01D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间 三叉 张弦梁人行桥 | ||
1.一种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梁、第二主梁和第三主梁,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和所述第三主梁的一端为交汇端,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和所述第三主梁的交汇端交汇于交汇节点,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和所述第三主梁的另一端为支承端,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和所述第三主梁的支承端分别通过第一固定支座、第二固定支座和第三固定支座支承于桥台;所述第一主梁中部和所述第二主梁中部之间设有第一拉索,所述第二主梁中部与所述第三主梁中部之间设有第二拉索,所述第三主梁中部和所述第一主梁中部之间设有第三拉索;所述交汇节点的侧壁设有三个耳板,三个所述耳板分别为第一耳板、第二耳板和第三耳板,所述第一耳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梁与所述第二主梁交汇处的交汇节点侧壁上,所述第二耳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主梁与所述第三主梁交汇处的交汇节点侧壁上,所述第三耳板设置于所述第三主梁与所述第一主梁交汇处的交汇节点侧壁上;所述第一耳板与所述第一拉索之间设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耳板与所述第二拉索之间设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三耳板与所述第三拉索之间设有第三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跨中内部设有第一锚固结构,所述第二主梁跨中内部设有第二锚固结构,所述第三主梁跨中内部设有第三锚固结构;所述第一拉索的两端分别锚固于所述第一锚固结构和所述第二锚固结构上,所述第二拉索的两端分别锚固于所述第二锚固结构和所述第三锚固结构上,所述第三拉索的两端分别锚固于所述第三锚固结构和第一锚固结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索、所述第二拉索和所述第三拉索均为平行钢绞线拉索,所述第一拉索、所述第二拉索和所述第三拉索安装后进行张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索、所述第二拉索和所述第三拉索上分别设有第一拉索弯折点、第二拉索弯折点和第三拉索弯折点,所述第一拉索弯折点上设有第一转向器,所述第二拉索弯折点上设有第二转向器,所述第三拉索弯折点上设有第三转向器;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均设有上端铰接部和下端铰接部;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铰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耳板、所述第二耳板和所述第三耳板铰接,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铰接部均可在铅垂面转动;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铰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器、所述第二转向器和所述第三转向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部可在所述第一拉索两端的两个锚固点和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铰接部构成的空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铰接部可在所述第二拉索两端的两个锚固点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部构成的空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铰接部可在所述第三拉索两端的两个锚固点和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铰接部构成的空间平面内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均为常规钢拉杆。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的长度为50m-56m,所述第二主梁的长度为20m-24m,所述第三主梁的长度为12m-15m;所述第一主梁与所述第二主梁在水平投影面上的夹角为130°-140°,所述第二主梁与所述第三主梁在水平投影面上的夹角为100°-110°,所述第三主梁与所述第一主梁在水平投影面上的夹角为110°-1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和所述第三主梁的断面均由一道顶板、一道底板、两道斜腹板、两道直腹板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的跨中设置第一TMD阻尼器,所述第二主梁的跨中设置第二TMD阻尼器,所述第一TMD阻尼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梁断面中央靠近底板处,所述第二TMD阻尼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梁断面中央靠近底板处,所述第一TMD阻尼器和所述第二TMD阻尼器的重量之和为所述空间三叉张弦梁人行桥的总重量的1.0%-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835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低温起动双预热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双端输出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