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采样系统的正压取样泵站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8724.X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71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白光星;白念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祥龙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4 | 分类号: | G01N1/24;G01N1/34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7212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255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采样系统 正压 取样 泵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采样系统的正压取样泵站,属于束管监测领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煤矿矿井安全束管监测系统开始在煤矿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应用。
矿井安全束管监测系统是借助束管将井下各处的空气抽取、汇总到指定的地点,再借助色谱监测装置对束管所采集的空气样本进行分析,实现对CO、CO2、CH4、C2H4、C2H6、O2、N2等气体含量的在线监测,其分析结果在以实时监测报告、分析日报两种方式提供数据的同时,亦可自动存入数据库中,以便今后对某种气体含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了对矿井自燃火灾的早期预测。
在实际监测工作过程中,为了将井下的气体样本输送至指定的地点,需要借助各种抽气装置来进行气体样本的连续抽取工作。
现有的各种束管监测系统都是采用负压抽气方式,即用抽气泵或真空泵来完成井下气体的连续抽取工作。但是,这种方式的显著缺点是:1、气体运动速度慢:由于采用负压抽取方式来完成井下气体的远距离采样,所以气体的运动压力不会超过一个大气压力。因为束管的直径有限,所以这么低的压力在束管中很难有效克服输气管路的阻力,从而造成了气体运动缓慢的问题。2、易发生环境气体混入的问题:如果束管的某些部位有轻微泄漏现象,由于束管内是负压气体,外界的大气很容易被吸入束管内,因而造成了气体的混合污染,影响监测结果。
目前,采用正压输气方式的技术方案开始在生产中讨论实施,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在气体样本的连续抽取过程中,通常只能将各路的气体样本单独进行输送,无法根据煤矿矿井井下的实际工作情况灵活配置输送方式,从而使煤矿矿井安全束管监测系统的取样工作不便于进行。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煤矿矿井井下的实际工作情况要求、灵活配置输送方式的用于采样系统的正压取样泵站。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采样系统的正压取样泵站,包括A、B两路正压取样装置和气体分路切换装置;A路正压取样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加压泵、第一自动滤水排放器和第一逆止阀;B路正压取样装置包括第二加压泵、第二自动滤水排放器和第二自动滤水排放器;气体分路切换装置上具有a端口、b端口、c端口、d端口、e端口和f端口,a端口与第一加压泵的进口相连,e端口与第二加压泵的进口相连,第二加压泵的出口与第二自动滤水排放器的进气端相连接,第二自动滤水排放器的出气端与第二逆止阀的进气端相连接,第二逆止阀的出气端与f端口相连接,B路气体输入口与b端口相连,d端口与B路气体输出口相连接,c端口与A路气体输出口相连接;上述的各相连部分之间均采用管路连接。
本发明通过第一加压泵、第二加压泵实现了气体样本的正压输送,实现了束管监测系统气体的远距离快速输送,解决了传统负压抽气带来的气体运动速度慢的问题,即使管路的某些部位有轻微泄漏现象,也不会有外界大气被吸入管路内,从而避免了气体的混合污染,确保监测结果。通过第一自动滤水排放器、第二自动滤水排放器能够实现气体压缩后分离水分的自动排放,从而实现采样气体的干燥预处理,保证采样气体的干燥输送。为了适应煤矿矿井井下实际工作情况要求,泵站要能灵活配置输送方式:既可以实现A路正压取样装置、B路正压取样装置的分别独立输送工作,也可以将A路正压取样装置、B路正压取样装置汇成一路共同输送使用。以上两种输送方式的转换主要靠气体分路切换装置来完成:当b端口与e端口连通、f端口与d端口连通时,A路正压取样装置与B路正压取样装置分别独立输送气体;当a端口与e端口连通、f端口与c端口连通时,A路正压取样装置与B路正压取样装置并联输送气体。本发明中的气体分路切换装置优选如下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祥龙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淄博祥龙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87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