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斜位捕捉式复合纺纱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0718.8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3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夏治刚;徐卫林;曹根阳;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02 | 分类号: | D01H1/02;D01H13/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捕捉 复合 纺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环锭细纱机上实现复合纺纱过程中长丝有效捕捉短纤维须条的斜位捕捉式复合纺纱方法,属纺织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材料的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服装面料风格款式的需求愈来愈高,对纺纱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各种纺纱方法层出不穷,如赛络菲尔纺、赛络纺、紧密纺、缆型纺、包芯纺、嵌入纺等等,这些新型纺纱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纺纱加工手段,显著提高成线品质。其中赛络菲尔纺、嵌入纺、包芯纺等纺纱方法涉及到短纤维和长丝,属于环锭长丝复合纺纱范畴。赛络菲尔纺是将一根长丝与一根粗纱须条间隔平行喂入前罗拉钳口,实现长丝与短纤维须条之间相互包缠加捻成复合纱条,复合纱条从长丝与短纤维须条内侧以直行方式,进入位于前钳口直下方的导纱钩,以形成预捻长丝与预捻须条段等长的纺纱三角区,一旦短纤维须条发生断裂,长丝与短纤维须条之间呈现平行式输出,无法再次自动接触和相互捕获进行缠绕,形成长丝单独加捻的长细节纱疵问题;并且复合纱线汇合加捻点与短纤维须条握持点距离较大,在双组份赛络菲尔纺纺纱过程中,短纤维须条背向长丝一侧的边缘短纤维因捻度传递不够,易形成飞花、长毛羽,恶化双组份复合纺纱品质。包芯纱是将一根长丝从一根或两根粗纱须条中间喂入,实现短纤维为鞘长丝为芯的纱复合线结构;这种长丝与短纤维须条重合的配置,使得长丝位于短纤维须条中部,不能有效捕捉纺纱三角区边缘的短纤维须条,造成复合纺纱过程中,出现大量落纤和飞花。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492843,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方法,该申请公案公开的嵌入纺是将两根长丝以一定间距喂入前罗拉,将两根须条分别以一定间距左右对称地喂入前罗拉,形成一侧的长丝与该侧短纤维须条先预包缠,然后再与另一侧预包缠后的复合纱线须条进行汇合加捻,形成结构更加复杂的复合纱线;嵌入纺的纱线成形区为长丝形成大的对称性锐角三角形状的成纱区,两根须条喂入到长丝构成的锐角三角形的成纱区,使得长丝能够对短纤维须条进行有效的自动接触和捕捉式缠绕。嵌入纺属于四组份复合纺纱,依靠两根长丝或类似长丝的纱线预先形成大的对称性锐角三角形,才能实现对长丝为短纤维的有效捕捉;然而两根长丝需要采取定位式喂入,多了一套长丝卷装放置空间需求、导丝装置配置要求,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维护复杂程度,因此对于常规品种的复合纱线开发,一般不选用嵌入纺技术。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0523340C,公开日2009年8月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长丝复合细纱、其制造方法、使用它的坯布·织物及复合纺纱用的开纤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在环锭细纱机上进行长短复合细纱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将合成纤维复丝电气开纤,使得长丝复丝进入前罗拉钳口与短纤维须条进行复合纺纱加捻时,长丝复丝中各单丝开纤成为散列的长丝带须状,能够大大增加各单丝在复合纱线截面的分布,增强长丝对短纤维须条的捕捉能力,提高长丝与短纤维之间的抱合力。但是,该方法采用电气开纤,成本高,且在生产中存在 “静电火花”起火的隐患,不具备工厂实际应用推广性。
总之,目前双组份赛络菲尔复合方法在生产复合纱线过程中,存在长丝对短纤维不能进行有效捕捉,须条边缘纤维形成飞花、长毛羽现象严重;短纤维须条一旦断头后,很难再次自动搭接纺纱的技术问题。虽然可以采用隶属于四组份范畴的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静电或机械式开纤复合纺纱技术能够解决长丝对短纤维捕捉力度不足的技术问题,但是使用成本高、实际应用和维护非常复杂,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并且隶属于四组份范畴的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静电或机械式开纤复合纺纱技术等所生产的复合纱线产品,改变了原有双组份赛络菲尔复合方法所生产的纱线结构特征,无法用于解决现有双组份赛络菲尔复合纺纱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双组份赛络菲尔复合纺纱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位捕捉式双组份复合纺纱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解决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07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双色注射成型机模具旋转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土样击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