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菌/富硒微藻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1845.X | 申请日: | 201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2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阮榕生;罗珊珊;刘玉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1/12;C12R1/89;A23L31/00;A23L17/6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富硒微藻 复合体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真菌球培养、微藻吸附等方法。
技术背景
微藻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微藻,在生物能源、食品、环境工程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空间。富硒微藻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和保健品的生产当中。但是微藻本身的尺寸很小,导致采收非常困难,常用的采收方法包括絮凝法、气浮法等。这些采收方法普遍存在采收成本高的缺点,同时,絮凝剂的使用,会在采收过程中对微藻产生污染,导致收获的微藻难以应用在食品和保健品的制备中。
絮凝法是通过在微藻藻液中添加Fe3+、Al3+、Mg2+等金属盐类,或壳聚糖等高分子糖类,使微藻发生絮凝,并通过过滤絮凝物达到采收微藻的目的。如专利“通过三氯化铁絮凝作用采收微藻及培养水体的再循环利用”(CN102382769A)以中等浓度的三氯化铁、中等长度的絮凝沉淀时间、沉淀期间不光照的方案实施采收微藻细胞最为合适,依不同的微藻种类,微藻细胞的沉淀率可达到43-99%,平均值为67%。絮凝法引入了大量的外来离子,对微藻造成了污染,收获的微藻如果要进行食品或保健品的生产,需要对微藻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增加了成本。部分絮凝剂的引入导致微藻收到污染,尤其在富硒微藻的培养中,引入外来离子会导致微藻无法达到食品及保健品生产的要求。
气浮法是通过向微藻藻液通入空气,并使微藻粘附与气泡表面,利用气泡的浮力达到微藻聚集和采收的目的。如中国专利“一种微藻的培养/收获方法和系统”(CN101555455A)在微藻收获时,向所述藻液中释放微米级空气气泡,使自絮凝的微藻附着于微米级空气气泡后悬浮于藻液表面。这种方法需要的动力成本较高,有时需要结合絮凝剂共同使用。
本发明先将食用菌,包括平菇、香菇、金针菇、灵芝等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成一定直径的真菌菌球,经简单破碎后,通过调整富硒微藻藻液的浓度和pH值,然后将食用菌菌球放入藻液中,通过震荡或搅拌,形成食用菌/富硒微藻复合体,从而快速形成适用于食品、保健品生产的基础原料。同时,通过调整菌球与微藻的比例,可以方便地调整原料中的营养成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微藻直径小、采收困难,或采收后的微藻杂质多,不能用于食品加工的现状,提出一种食用菌/富硒微藻复合体的形成方法,成本较低的利用食用菌菌球吸附富硒微藻。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明人发现在藻液浓度为0.1-5g/L的情况下,pH值调整为1-6,经震荡或搅拌,可以有效利用食用真菌菌球对富硒微藻的吸附作用,形成食用菌/富硒微藻的复合体。
本发明的食用菌/富硒微藻复合体的形成,不仅与食用菌的培养条件、微藻培养条件有关,还与菌球的粒径和密度控制、表面电性能调控等有关,本发明的实现就是基于以上这些发现。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食用菌/富硒微藻复合体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
(1)将食用菌培养至菌球直径为2-60mm。
(2)在微藻藻液中加入亚硒酸钠,其加入量为折合硒元素含量为每升藻液中添加5-100mg。
(3)在微藻藻液添加蒸馏水,调整到微藻浓度为0.1-5g/L。
(4)在微藻藻液中添加稀盐酸,调pH值为1-6。
(5)将食用菌菌球简单破碎后加入上述微藻藻液中,搅拌30分钟,形成的食用菌/微藻复合体。
(6)形成的食用菌/富硒微藻复合体经简单的丝网过滤进行收获,冷冻干燥。
所述的食用菌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平菇、茶树菇、金针菇、杏鲍菇、灵芝。
所述的微藻包括但不限于小球藻、螺旋藻。
本发明的优点:(1)充分利用了微藻和真菌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真菌菌球的表面电荷状态,达到真菌菌球充分吸收微藻的目的;(2)由于形成的食用菌/富硒微藻的直径超过了2mm,后续的过滤收获简单易行;(3)本方法不产生环境污染,整个收获过程环保、成本适中;(4)不引入外来离子,有利于深度增值加工;(5)具有菌种范围广泛、采收速度快,操作方便易行等特点,因此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6)通过调整真菌与微藻的比例,可以方便地达到调整营养成分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平菇/富硒小球藻复合体。
图2为本发明冷冻干燥后的平菇/富硒小球藻复合体放大400倍的图片。
图3为本发明杏鲍菇/富硒小球藻复合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通过以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18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