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枝顶孢属菌株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2424.9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4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媛;张同存;王翠琼;罗学刚;马文建;宋亚囝;王楠;何红鹏;周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23K20/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赵瑶瑶 |
地址: | 300222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解 黄曲霉 毒素 b1 枝顶孢属 菌株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枝顶孢属菌及其应用,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804,分类命名为:枝顶孢Acremonium sp.,保藏日期:2015年12月03日,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其发酵液液与黄曲霉毒素B1反应5分钟后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可以达到74%。本发明的枝顶孢属菌具有高效快速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在生物降解饲料等中黄曲霉毒素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涉及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枝顶孢属菌株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谷物受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而不能食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由Aspergillus flavuns、A.nomius、A.parasiticus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分布范围最广且化学性质最稳定,具有很强的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是国际认可的A类致癌物。因此掌握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措施,对保障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和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尤为重要。
自从1960年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科学工作者便不断地研究该类毒素的预防和去毒方法。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毒控毒方法,目前报道可以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细菌较多,主要有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sp),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rnaltophili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发酵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fermentum),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肠球菌(Enterococcus),橙红色粘球菌(Myxococcus fulvus)等。而可以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真菌相对较少,主要有树状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从茎点霉(Phoma sp.),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等。同时大多数的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有的甚至长达168小时。对于乳酸菌,双歧杆菌和酵母菌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去除毒素的效率在50%以下,而且它们的去除机制是可逆的结合,而不是对毒素的降解。所以高效的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菌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枝顶孢属菌株及其应用,该菌具有快速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具有实际应用的前景。
本发明实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枝顶孢属菌,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804,分类命名为:枝顶孢Acremonium sp.,保藏日期:2015年12月03日,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枝顶孢属菌作为饲料防霉剂的应用。
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枝顶孢属菌作为生物降解菌剂或生物降解无菌制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公开一株枝顶孢属菌(Acremonium sp.)WCQ6A,其菌种保藏号为CGMCCNo.11804,其发酵液液与黄曲霉毒素B1反应5分钟后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可以达到74%。
本发明的枝顶孢属菌具有高效快速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在生物降解饲料等中黄曲霉毒素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24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S琼脂培养基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株广谱性植物病害生防毛壳菌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