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力支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3504.6 | 申请日: | 201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6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帅;仝海军;滕海杰;韩畅;徐经林;任重远;周文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架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力支架结构,用以解决现有作动器反力支架结构不具备升降功能,难以满足作动器不同角度的测试条件的问题。本发明的反力支架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上设置有滑槽;与作动器固定连接的连接板,连接板通过滑槽与框架结构连接,包括相对于框架固定的第一状态和沿滑槽相对于框架结构移动的第二状态;分别与所述框架结构和所述连接板连接的升降驱动结构,所述连接板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所述升降驱动结构带动所述连接板沿所述滑槽移动。本发明实施例的反力支架结构解决了现有作动器反力支架不具备升降功能的问题,从而确保作动器可以调节到不同的高度,满足作动器不同角度的测试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动器反力支架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力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作动器设备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机械行业,这种作动器的原理是一端固定在反力支架上,另一端连接到试验测试对象上,通过电、气、液以及混合能源为动力,对试验测试对象施加载荷,测试其刚度和耐久性能,已达到对试验对象的考核验证。
针对反力支座的设计需要具有以下的能力:1、拥有一定的刚性,确保在作动器施加载荷的过程中,支架不能有变形;2、拥有可升降的功能,确保作动器可以调节到不同的高度,与试验测试对象相互匹配,满足不同角度的测试条件;3、轻便、使用灵活、便于移动,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但现有反力支座难以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力支架结构,用以解决现有作动器反力支架结构不具备升降功能,难以满足作动器不同角度的测试条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力支架结构,用于与作动器连接,所述反力支架结构包括:
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上设置有滑槽;
与作动器固定连接的连接板,其中,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包括相对于所述框架固定的第一状态和沿所述滑槽相对于所述框架结构移动的第二状态;
分别与所述框架结构和所述连接板连接的升降驱动结构,所述连接板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所述升降驱动结构带动所述连接板沿所述滑槽移动。
其中,所述框架结构包括:
底座;
竖直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朝向同一方向的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滑槽,且两个所述滑槽平行设置;
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连接的横梁。
其中,所述滑槽为T型滑槽结构,所述连接板通过T型螺栓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
其中,所述升降驱动结构包括:
螺旋杆,所述螺旋杆插设于所述框架结构的螺纹孔中,延伸方向与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且所述螺旋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手摇轮,与所述螺旋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螺旋杆的第一端通过一轴承结构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其中,所述轴承结构包括:
套设于所述螺旋杆的第一端上的轴承本体;
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套设于所述轴承本体上,且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套设于所述螺旋杆的第一端且位于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的第一圆盘结构;
套设于所述螺旋杆的第一端且位于所述连接块的下表面的第二圆盘结构;
其中,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轴承本体夹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圆盘结构和所述第二圆盘结构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35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