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复合磷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5953.4 | 申请日: | 2016-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6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绍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和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洛阳市洛阳高***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复合 磷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复合磷肥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肥料和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磷肥全称磷素肥料,是以磷矿为原料生产的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磷的化肥,磷肥肥效的大小(显著程度)和快慢决定于磷肥中有效的五氧化二磷的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磷肥施用适量时,能促进作物分蘖和早熟,加强其抗寒能力,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
磷在植物体内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磷还参与植物生命过程的光合作用,糖和淀粉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磷肥还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的生长,使植物提早成熟。植物在结果时,磷大量转移到籽粒中,使得籽粒饱满。
作物缺磷时生长缓慢、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叶小易脱落;色泽一般,呈暗绿或灰绿色,叶缘及叶柄常出现紫红色;根系发育不良,成熟延迟,产量和品质降低。缺磷症状一般先从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最早的磷肥是过磷酸钙,现已逐渐被重过磷酸钙、磷酸铵一铵和磷酸铵二铵等高浓度磷肥取代。磷酸铵一铵和磷酸铵二铵属于含氮、磷元素的二元化学肥料。常规磷酸二铵的氮素和磷素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0-35%和10-20%。常规磷酸二铵氮素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其所含的氮元素为铵态氮,铵态氮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硝态氮,虽然硝态氮也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由于硝态氮带有负电荷,不被土壤胶体吸附,移动性极大,极易随水淋溶损失;在环境影响方面,淋失的硝态氮进入地下水,不利于人畜饮用。如果进入地表水中的含量过高,则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硝化作用的第一阶段的化学歧化作用中,可产生气态中间产物N20,N20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增温和臭氧层的破环。另外,硝化作用的产物N03-,在嫌气条件下可经反硝化作用还原为N20与N2,反硝化作用主要是一种氮素损失过程,特别是北方作物生长旺盛时正值多雨季节,硝态氮淋失将更加严重,这是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的原因之一。磷素当季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可溶性磷的淋失、转化为不溶性磷以及转化为细菌营养而浪费。
在自然界中,磷的循环包括可溶性无机磷的同化、有机磷的矿化、不溶性磷的溶解等。可溶性的无机磷化物被微生物吸收后合成有机磷化物,成为生命物质结构组分(同化作用)。在土壤中,许多的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等含有植酸酶和磷酸酶,能够将含磷的有机物分解(异化作用),产生的无机磷化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磷酸或可溶性的磷酸盐与土壤中的一些盐基结合,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可溶性磷酸盐浓度过高会造成蓝细菌及其它藻类大量增殖,即常说的富营养化作用,从而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磷肥上述的肥效时间短、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新型复合磷肥及其制备方法。
新型复合磷肥产品包括磷肥、高分子阳离子共聚物、化肥着色剂;新型复合磷肥的制备方法是将高分子阳离子共聚物、化肥着色剂与磷肥均匀混合后,进入磷肥造粒设备造粒、干燥制备新型复合磷肥产品;或在搅拌混合设备中将高分子阳离子共聚物、化肥着色剂与磷肥颗粒均匀混合,使高分子阳离子共聚物、化肥着色剂包覆在磷肥颗粒表面制备新型复合磷肥产品。
高分子阳离子共聚物为强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性能。由于正电荷集中,有利于加强在杀菌过程中活性官能团与微生物细胞间的静电作用,具有高效、快速的杀生功能。高分子阳离子共聚物不含芳烃类物质、无二次污染,对环境友好、具有稳定性好、使用方便、药效持续时间长、使用PH范围宽等特点,属非氧化杀生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灭藻能力,能杀死、控制土壤中脲酶和细菌类微生物,延长磷肥肥效,提高磷肥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和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和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59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