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支撑装置及轴上应变计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7860.5 | 申请日: | 2016-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26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文华;郭天才;高俊;张娟;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C35/08 | 分类号: | F16C35/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43211 | 代理人: | 胡亮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装置 应变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支撑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轴支撑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轴支撑装置的轴上应变计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强度测试领域对中、大型轴的表面进行粘贴应变计组成桥路时,经常需要将轴水平放置并频繁转动。现有技术中:专利文献一CN104440661A公开了《一种转动轴支撑架》,其通过在轴的两侧各放置一个U型开口的支撑架用来支承大型轴,但其不利于贴片工作时频繁盘动及固定轴;专利文献二CN105033674A公开了《长轴支撑工装》,包括V型块、V型块底座、锁紧螺母、丝杆、支撑架、支柱、底座、固定螺栓,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固定底座的螺栓,底座的中央设置竖直的支柱,支柱的顶端设置丝杆,支柱顶端的丝杆外套有锁紧螺母,支柱顶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用于支撑的支撑架,丝杆的顶部通过V型块底座转动连接有V型块,V型块的上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滚珠。其作为机加工时支撑轴的工装,在V型槽中放置滚珠以支承轴,通过调节丝杆的长度,实现支撑高度的调节。其通过滚珠支撑轴,由于大型轴与滚珠的接触面积小,容易压伤大型轴的表面,且仅能通过丝杆调节轴在高度上的位置,不能实现轴在支撑结构上的任意转动及固定,亦不利于应变计的安装工作;专利文献三CN103438108A公开了《一种滚轴支撑架》,其通过压杆和套管的组合从三个方向压紧滚轴的支撑架,但其也不能固定住轴,另外其结构需要将支撑架穿到轴上,对于大型轴的操作比较困难。且现有技术均只实现暂时支撑轴的功能,亦不适用于大型轴的装箱运输。故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大、中型轴的支撑装置,以满足轴上应变计安装的便利及装箱运输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支撑装置及轴上应变计安装方法,以解决现有的轴支撑结构无法满足轴上应变计安装时对轴的频繁盘动及固定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轴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并盘动及固定设于其上的轴,轴支撑装置包括沿轴的轴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用于支撑轴的支撑架模块,每个支撑架模块包括第一支撑架本体,第一支撑架本体的底部为放置面、顶部为与轴相对的支撑面,顶部设有U形开口或者半圆形开口以形成支撑面,第一支撑架本体内部设有至少连通至支撑面的空腔;
第一支撑架本体在空腔内设有至少两组旋转组件,至少两组旋转组件在第一支撑架的周向上沿轴的轴线对称布置,旋转组件绕第一支撑架本体转动且外缘面凸出于支撑面以抵靠轴,且旋转组件匹配设有用于限制其转动以固定轴的锁紧件。
进一步地,旋转组件包括位于空腔内且连接至第一支撑架本体侧壁的芯轴及套设于芯轴上且自由转动的弹性支撑环,弹性支撑环的外周面凸出于支撑面。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架本体上设有用于安装芯轴的第一容纳孔,第一支撑架本体上设有与第一容纳孔匹配设置用于容纳锁紧件的第二容纳孔,锁紧件经第二容纳孔进入空腔以锁紧弹性支撑环或者滑出以解除锁止。
进一步地,弹性支撑环的外层包覆有耐磨层。
进一步地,锁紧件经螺纹与第二容纳孔配合以便于调节。
进一步地,支撑架模块还包括结构与第一支撑架本体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架本体,第二支撑架本体位于第一支撑架本体之上且二者之间经连接杆连接,第二支撑架本体上亦设置旋转组件及锁紧件。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架本体、第二支撑架本体在相对面上均设有连接孔,连接杆的两端设有螺纹且经螺纹与连接孔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架本体的上端设有用于吊装以搬运轴时起连接作用的吊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轴上应变计安装方法,采用上述的轴支撑装置支撑待安装应变计的轴,该安装方法包括:
将轴平稳放置在沿其轴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支撑架模块的第一支撑架本体上,开始应变计安装;
松开锁紧件,盘动轴至预定位置并经锁紧件固定轴,继续安装应变计,重复此步骤直至应变计安装完毕。
进一步地,本发明安装方法还包括:
将第二支撑架本体经连接杆连接至第一支撑架本体上,所有锁紧件均处于锁紧位置,经设于第二支撑架本体上端的吊耳吊装轴至需求位置。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78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