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下穿冲沟反压回填浅埋暗挖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21920.0 | 申请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9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蒋坤;张兵兵;韩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3/12;E02D17/18;E02D19/02;E02D15/0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姜玉蓉;李洪福 |
地址: | 11601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下穿冲沟反压 回填 浅埋暗挖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下穿冲沟反压回填浅 埋暗挖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隧道下穿冲沟的施工方法多为大开挖明洞方案,此方法将出现边仰坡 大挖、大刷现象,同时为了防止边仰坡的失稳,需要喷射大量的混凝土,打设 砂浆锚杆,地质较差且边坡较高地段,还需设置锚索格构梁。这些措施处理完 毕以后,后期虽然进行环境恢复工作,但都会存在人为因素很浓的景观设计, 此即是先破坏后治理的设计理念。这不仅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还会造成大量人 力和物力的浪费。有些树木、草地一经破坏,很难恢复。另外,大开挖明洞施 工一旦经历雨季,施工期间防汛、防涝措施的设计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一种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的隧道下穿冲 沟反压回填浅埋暗挖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隧道下穿冲沟反压回填浅埋暗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 骤:
S1、清理冲沟表面,并使地表形成顺坡;隧道暗挖至冲沟前,先对冲沟地 表进行清理,使地表形成顺坡;
S2、施工水泥土反压回填;水泥土采用机械拌匀后逐层夯填密实,形成回 填层;
S3、钢花管注浆加固;地表采用钢花管注浆加固,隧道拱顶的钢花管底部 至最大开挖轮廓线的距离为300mm~500mm;隧道开挖轮廓线两侧各设置至少 四排钢花管,钢花管深入隧道墙底的下部不小于2m;其他钢花管加固深度至中 风化岩层不小于2m;
S4、施工砼封层和排水沟;在回填层上部浇筑混凝土,形成砼封层,并施 工排水沟;
S5、施工暗挖隧道段大管棚超前支护,然后进行暗挖隧道施工。
进一步地,清理冲沟时,确保表面无杂物;坡面的斜率不小于1:1,坡面设 置成台阶形式。
进一步地,所述回填层每层厚度不大于500mm,水泥的重量占水泥土总重 量的15%。
进一步地,所述钢花管间距1m×1m,呈梅花型布置,钢花管的直径为89mm,壁厚为6mm,从距离管口1m向下每间隔150mm交错设置有的注浆孔。
进一步地,所述注浆使用的材料为水灰比为0.75:1的水泥浆,注浆压力为 0.5~1.0MPa。
进一步地,所述砼封层由15cm×15cm的双层钢筋网和C30混凝土组成,其厚度为400mm。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沟的侧边为斜坡,坡率为1:0.5,斜坡设置成台阶形式; 排水沟的深度为0.5m,底边宽度为2m。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沟由15cm×15cm的双层钢筋网和C30混凝土组成,侧边厚度为0.4m,底边厚度为0.5m。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隧道下穿冲沟反压回填浅埋暗挖 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施工期间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显著减小。
2、减少了对山体的干扰和破坏,使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3、不会增加施工成本和工期。
4、避免了雨季施工汛、涝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施工方法流程图。
图中:1、隧道,2、冲沟,3、回填层,4、砼封层,5、排水沟,6、钢花 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隧道1从冲沟2下穿过,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发明 实施例采用反压回填浅埋暗挖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方法流程参见图2。
隧道下穿冲沟反压回填浅埋暗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清理冲沟2表面,并使地表形成顺坡;隧道1暗挖至冲沟2前, 清理冲沟2地表的落叶、碎石等杂物,并使地表形成顺坡,坡面的斜率不小于 1:1,坡面应设置成台阶形式。
步骤102、施工水泥土反压回填;水泥的重量占水泥土总重量的15%,水泥 土采用机械拌匀后逐层夯填密实,每层的厚度不大于500mm,形成回填层3。
步骤103、钢花管6注浆加固;回填层3施工完成后,地表采用钢花管6注 浆加固,隧道拱顶的钢花管6底部至最大开挖轮廓线的距离为300mm~500mm; 隧道1开挖轮廓线两侧各设置至少四排钢花管6,钢花管6深入隧道1墙底的下 部不小于2m;其他钢花管6加固深度至中风化岩层不小于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19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