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23942.0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6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泽;程飚;张绍宁;李晶;宁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睿意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63 | 分类号: | G01N21/3563;G01N21/359;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650100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红外 光谱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光谱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 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ear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 红外(MIR)之间的电磁辐射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近红外光 谱区定义为780-2526nm的区域,是人类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 光区。近红外光谱区与有机分子中含氢基团(OH、NH、CH)振动的合频和 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有机 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而且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样品具有方便、快 速、高效、准确和成本较低,不破坏样品,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 优点,因此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及检测标准的严格,为保证检测质量,国内外常见 的近红外检测设备受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时间、及位移影响较大。同时近红外 的分光系统需要较大空间,故设备及产品的体积及重量无法变小,大多呈现 体积大、重量大、成本高、应用场景局限等缺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粉末状样品(如:奶粉、毒品等)的实 时现场检测,国内外陆续出现了便携式近红外检测设备。设备由:采集窗口、 光源、分光系统、检测器、操作程序及供电系统组成。其中:采集窗口采用 光纤、光源采用卤钨灯、分光系统采用光栅或积分球、检测器采用CCD、 操作系统采用嵌入式LINUX、供电系统采用如锂电池或移动电源等。从客 户的角度来说,近红外检测设备解决的问题在于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进行 样品定性及定量的无损检测,如奶粉,定性无损检测的目的在于知道此样品 的产地及品牌,起到溯源追踪及样品真假的作用。定量无损检测的目的在于 知道此样品的各种元素含量,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但现有技术中的 针对粉末状样品检测的便携式近红外检测设备仍存在以下问题:1、粉末状 样品具有特殊性,在光谱采集时由于光纤探头接触面较小,不能采集到具有 代表性的样品信息;2、针对定性分析及检测,目前国内外同类型设备精度 较低,造成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3、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近红外 检测设备检测结果仍不稳定,造成结果无可用性;4、由于近红外检测设备 在使用前必须校准,校准的原理在于根据设备的不同属性及精度,对自然光 强进行采集,并用校准模块采集最大吸收率,以确定积分时间,但现有便携 式近红外检测设备由于自然光的因素,造成校准的不确定性因素靠谱较多, 无法准确获取检测结果。
由此可见,能否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精度更高、价格便宜、 体积较小、重量较轻、持续工作时间更长、用户体验感更强的新型基于粉末 状样品的便携式近红外检测设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 能够有效实现粉末状样品的红外光谱检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操作简单, 测定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采集窗口、 依次安装在壳体内且与所述采集窗口位于同一直线上的采集窗口、检测光 源、分光装置和检测器,所述壳体内还安装有转换器和供电装置,所述检测 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检测光源、检 测器和转换器连接;还包括样品池,所述样品池安装在所述采集窗口上,所 述样品池包括采样件和固定座,所述采样件内设有腔室,且一端设置有开口, 另一端活动连接在固定座内,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在采集窗口上;所述分光 装置为线性渐变滤光片。
进一步的,所述采样件呈圆柱体,所述开口上设置有活塞;所述壳体上 活动连接有盖体,所述盖体罩设在所述样品池外。
所述检测光源照射所述采样件内的样品经慢反射得到光信号,所述光信 号进入线性渐变滤光片经色散得到光束,所述检测器接收所述光束经转换得 到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输出至转换器,所述转换器将接收的所述电信号 转换为光谱数据后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睿意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昆明睿意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39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