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多靶标的自驱动微流体检测卡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023958.1 申请日: 2016-01-14
公开(公告)号: CN105572337A 公开(公告)日: 2016-05-11
发明(设计)人: 高云华;孟凡达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1N33/53 分类号: G01N33/53
代理公司: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代理人: 张文祎;赵晓丹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检测 靶标 驱动 流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体制作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驱动微流体检测卡 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微流体技术为蛋白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其优点在于通过微通 道中微流控操作,大大降低了样品及其试剂的消耗,并且有效提高了检测的 速度;微流体技术还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有利于开发成床旁 实时监测技术(pointofcaretest,POCT)。

然而,微流体中微通道的制作仍是微流体发展的最大技术难点。常用的 微通道制作方法,如注塑、热压、光刻等,都有着自身的缺陷,并且微通道 的组装及键合也是微通道需要解决的问题,常用的键合方式如超声焊接、有 机粘合等方式也存在着相应的缺陷。

专利CN200510023895提供了一种使用SU-8胶光刻制作微通道,使用 稀释的SU-8胶作为微通道的键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通道的制作问 题。但是,该方法仍会出现通道制作过程中的堵塞状况,而且其制作过程依 旧相对繁琐。

将捕获抗体或者其他靶标分子高效的固定在微通道的表面是建立高质量 微流体检测关键问题。常用的固定方式分为物理吸附和共价连接两种方式。 物理吸附法固定蛋白会改变蛋白的空间构象因而固定效率相对较低。常用的 共价固定方法又存在着操作步骤相对繁琐的问题。

如专利CN03157199、CN201110346431、CN201010045620分别提供了各 自的在芯片表面固定蛋白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蛋白在芯片表面的固定,提高 了蛋白在芯片表面的固定效率。但是,这些方法的操作步骤依旧相对繁琐。

微流体的驱动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外力驱动和自驱动。外力驱动 是通过外在的动力源进行流体的驱动,比如,借助马达、微泵、外压、出口 负压等方式进行液体的驱动,这类驱动方式对微流体的加工要求较高,并且 需要借助外在的仪器或装置,从而会增加检测的成本。自驱动是微流体本身 不借助外在装置而液体能够进行自主流动的方式,比如,通过液体的重力、 表面张力等方式进行液体的自主流动。自驱动不依赖于外在的装置来控制液 体的流动相对能够降低检测成本。

如专利CN201380018250提供了一种利用液体在通道内的表面张力和控 制出口压力的方式控制液体在微通道内流动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液体在微 通道中的流动。但是,该检测卡设计复杂,通道仍需要繁琐的步骤制备,仍 然部分依赖于出口压力的控制。

而专利CN201210329604提供了一种完全依赖于流体重力驱动微流体流 动的方法,有效地摆脱了外部装置的依赖,提供了一种检测的思路。

使用微流体检测技术进行多靶标的检测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检测成本,而 且多靶标的同检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特异性。

专利CN201210142337提供了一种多靶标同检的微流体检测技术,能够 通过一部进样同时进行多种指标的检测,大大降低了检测的成本。但是,该 微流体的制作难度仍相对较大,仍需要外在的驱动作为样品在微通道中的作 用力,因而检测成本仍相对较高。

因此,建立一种制作简便的不依赖于外力驱动的能够进行多靶标检测的 微流体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简便的高灵敏度多靶 标检测的自驱动微流体检测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多靶标的自驱动微流体检测卡,其包括底板、上盖和位于上盖 和底板之间的双面胶层,其中双面胶层具有微通道,该自驱动微流体检测卡 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具有微通道的双面胶层;用马来酸酐基团修饰底板的材料表面;将 双面胶层粘贴到马来酸酐修饰的底板表面;在微通道固定捕获抗体和储存标 记抗体;将所述上盖粘贴到上述处理过的双面胶层上,其中所述微通道包括 进样口、标记抗体储存区、第一时间控制通道、第二时间控制通道、反应检 测区以及废液区。

使用计算机画图软件,如solidworks、CAD,画出设计好的的底板、双面 胶层、双面胶层微通道和上盖的形状。通过激光打印技术,又称为激光切割 技术,分别在所述底板材料、双面胶层材料、上盖材料上使用激光切割出相 应的形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39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