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汽油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4697.5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4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孔钊;郭宁;陈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P3/02 | 分类号: | F02P3/02;F02P9/00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丁秀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汽油 工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汽油工具,其包括机体、设置在机体上的飞轮、设置在机体内的化油器以及设置在化油器上并具有进气口的进气通道,所述便携式汽油工具还包括电子点火机构、自动风门控制机构、以及控制电子点火机构和自动风门控制机构的控制器,其中该电子点火机构包括点火线圈、和与点火线圈输出相连的火花塞,而自动风门控制机构包括转轴和安装在转轴上的阻风门,阻风门打开或关闭进气口。本发明操作简单方便,即使在开机阶段转速较低的条件下依然能实现启动,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而且可以精确控制点火角度和能量,当汽油机的负载急剧变化时,通过感应传感器检测到转速的变化,适时调整点火角度,让汽油机工作更稳定,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利于产品的普及和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汽油工具。
背景技术
便携式汽油工具常用于园林绿化行业,其电子点火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系统,电子点火系统主要包括飞轮、点火线圈、火花塞,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体由高压线圈驱动的火花塞产生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体,使之爆炸释放能量,而且电子点火系统在最合适的点火角度,发出足够的点火能量,可以让便携式汽油工具的汽油机运行平稳,提高效率。目前普遍使用的电子点火系统包括磁电机、点火器、设置在气缸上的感应线圈、以及安装在飞轮上的永磁铁,永磁体随着飞轮转动当每一圈与固定在气缸上的感应线圈相遇时,就会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原理就如同发电机)并且飞轮转速越高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转速越低感应电流越小,通过电路将此线圈感应电流放大成为几万伏的电压使与之连接的并置于汽油机燃烧室内的火花塞点火。然而该电子点火系统存在以下缺点:其电压与转速成正比,在转速比较低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小,点火的能量也比较低,其中点火时刻,点火能量和转速的关系如图1所示。而且在开机阶段,转速较低,点火能量不能产生此时需要的大火花,不利于点火,导致汽油机很难启动,影响用户使用。
便携式汽油工具的启动装置主要是通过外力对曲轴做功使汽油机在外力的作用下运转起来,当汽油机正常运行后,外力停止。现有的汽油机启动装置大都采用手动启动的方式,该装置对操作的体力要求比较高,不适合体力较差的人群使用,同时市场上也有采用电启动装置,由启动电机通过减速传动系统直接带动曲轴,为了满足引擎点火速度和启动力矩,此种方式所使用的电机功率较大,结构体积较大,而且电机输出轴与曲轴通过减速系统接触时,启动阶段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影响启动系统寿命。而且启动电机的电源均为铅酸电池,体积较大,使用寿命短,自放电较大,需要频繁充电。
而且在启动时,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为便于启动汽油机需要将吸入燃烧室内的燃油混合气中的燃油浓度加大,即一方面需要增加化油器的燃油流量,另一方面则需要减少吸入化油器的空气量。而现有减少吸入空气量的常用方法是由操作者根据使用环境的温度手动关闭阻风门,从而达到减少吸入空气量,该方法还需要操作者根据环境温度做出判断,从而由人为操作关闭阻风门,同时在汽油机正常工作时又必须再度开启阻风门,整个过程手动操作相当繁琐,而且对操作者有一定的技能要求,不利于产品的普及和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汽油工具,操作简单方便,即使在开机阶段转速较低的条件下依然能实现启动,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利于产品的普及和推广。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其包括机体、设置在机体上的飞轮、设置在机体内并设置有油门的化油器以及设置在化油器上并具有进气口的进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汽油工具还包括电子点火机构、自动风门控制机构、以及控制电子点火机构和自动风门控制机构的控制器,其中该电子点火机构包括点火线圈、和与点火线圈输出相连的火花塞,而自动风门控制机构包括转轴和阻风门,当启动时,控制器控制阻风门自动关闭,并控制电子点火机构点火工作;而启动之后,控制器根据飞轮的转速调整电子点火能量和角度,并在油门动作后,阻风门自动恢复到开启状态。
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该电子点火机构还包括直流电源,其中控制器与直流电源电性相连并与点火线圈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46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