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真空除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4975.7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1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邢磊;陈明驰;程中;武文广;杨永春;吕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压缩空气 动力 真空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真空除气系统,包括水平放置的用于接纳待除气液体的狭长筒形的除气器(4)及分别与除气器(4)顶部相连的待除气液体输送主管线(11)、射流真空喷射器(5),除气器(4)的顶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与待除气液体输送主管线(11)相连且插入除气器(4)内的雾化进液装置(3),除气器(4)的顶部远离中心位置的一侧开有排气口(4‑1),所述排气口(4‑1)与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的射流真空喷射器(5)相连;除气器(4)的底部远离中心位置的另一侧开有排液口(4‑2)。本发明提供的真空除气系统具有结构紧凑、维修方便、除气效率高和操作稳定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体除气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真空除气系统。
背景技术
核反应堆设施运行过程中,一回路冷却剂溶解的气体包括:经堆芯辐照分解产生的H2和O2等、结构材料腐蚀产生的H2、元件破损逸出的裂变气体以及溶解的其他气体,为防止裂变气体积聚和爆炸,因此需要对一回路冷却剂进行除气处理,以保证一回路冷却剂液体压力和气体含量在设计范围内。
目前核反应堆设施除气装置或通过辅助蒸汽将待除气水加热到蒸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后进行热力除气,或以蒸汽或高压水为动力源通过抽气器建立真空除气,上述方式需要配备辅助锅炉房或射水泵及水池,附加投资费用大。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一种用于水处理的真空除气装置”(申请号201120235916,公开日2012年4月4日)公开了一种利用抽气射水装置及水泵建立除气器内部的真空的系统;专利实用新型申请“一种真空除气系统”(申请号201220386808,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公开了一种利用抽真空机组与真空维持泵建立真空的系统;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真空除气器”(申请号201120533275,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公开的技术方案主要针对钻井液中的气泡,利用抽气泵建立真空,以排出钻井液中的气体。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没有雾化进液装置,气体逸出缓慢,液体内部没有扰动,不利于逸出气体的快速排出。不能利用核反应堆设施配套的压缩空气站生产的压缩空气为动力,需要电源和泵来建立除气装置内部的真空。未考虑核反应堆一回路冷却剂含有氢气的情况,不能有效稀释逸出气体的氢气浓度,在失去电源时容易造成氢气聚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真空除气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紧凑、维修方便、除气效率高和操作稳定等优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真空除气系统,包括水平放置的用于接纳待除气液体的狭长筒形的除气器及分别与除气器顶部相连待除气液体输送主管线、射流真空喷射器,除气器的顶部中心位置处设有与待除气液体输送主管线相连且插入除气器内的雾化进液装置,除气器的顶部远离中心位置的一侧开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的射流真空喷射器相连;除气器的底部远离中心位置的另一侧开有排液口。
进一步,所述雾化进液装置包括与待除气液体输送主管线相连的引流管以及与引流管连通并伸入除气器内的若干分流管,分流管上设有用于检漏检堵的远传压力表,分流管的端头连接有可拆卸的雾化喷嘴,且雾化喷嘴位于除气器液面以上。
进一步,除气器的底部中心位置处还连接有压缩空气稀释扰动装置,所述压缩空气稀释扰动装置包括与除气器的底部相连的压缩空气输入管线,压缩空气输入管线进入除气器内的部分连接有多个出气口,且压缩空气输入管线上设有气体过滤器。
进一步,除气器内设有位于排液口与压缩空气稀释扰动装置之间且靠近排液口处的排液口稳流装置,所述排液口稳流装置包括排液口上隔板和排液口下隔板,所述排液口上隔板和所述排液口下隔板均垂直于除气器中轴线设置且二者相对端部分交叠并相隔一定间距,其中,所述排液口上隔板与除气器上半部的内壁相连,且排液口上隔板的顶端低于除气器顶部内壁,所述排液口下隔板与除气器下半部的内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49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