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量煤灰团聚性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27745.6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8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阳绍军;徐祥;杨新芳;肖云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煤灰 团聚 性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化工及炼焦工艺,进一步涉及一种测量煤灰团聚性能的 方法以及该方法在加压煤气化过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煤气化炉,特别是流化床、循环流化床、密相输运床等固态排渣的 气化炉中,气化炉操作温度要低于灰熔点。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煤灰在气化 炉内发生低温熔融,引起煤灰与煤灰之间,以及煤灰与河沙、石英砂等启 动床料之间发生低温共熔而粘结、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块团聚物,会堵塞 返料阀、料腿、排渣管甚至提升管,导致物料循环被破坏,气化炉无法运 行。
为了保持气化炉内不发生团聚,通常煤气化温度一般以灰熔点作为基 准,认为气化温度应该低于灰熔点150~200℃,但是煤种的灰分含量及化 学组成之间有很大差异,采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操作温度也无法保证实际气 化过程中不发生团聚。这是因为,测量灰熔点的国家标准《GB/T219-2008 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提供的是将煤灰制成三角锥,在一定的气体介质 中,以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观察灰锥在受热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观察并 记录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及流动温度等四种特征熔融温度。虽 然可以通入H2((50±10)%)+CO2(50±10)%或CO((60±5)%)+CO2((40±5)%)的混合气体组成弱还原性气体,但是煤灰的制备是采用 《GB/T212-2008煤的工业分析方法》的方法,无论是缓慢灰化法,还是 快速灰化法,都是煤样在马弗炉内,在(815±10)℃的高温下,与空气 完全燃烧后产生的灰样。也就是说这样制备得到的灰样是在高温空气下得 到的,煤灰中还原性组成会被氧化。另一方面,采用三角锥法测量煤灰熔 融性,从通过观察灰锥加热过程中的形状变化而获得四种特征温度,但是 在实际过程中煤灰与煤灰之间,煤灰与石英砂或河沙,煤灰与氧化钙、碳 酸钙、氢氧化钙等在可能形成低共熔物,发生相互粘结而团聚,但这种现 象会因压实为三角锥而无法观察到。另外,上述方法仅能在常压下测量, 无法获得加压下的测试结果。
采用国家标准《GB/T1572-2001煤的结渣性测定方法》中的方法虽然 可以通过降低空气流速,测量还原性气氛(CO)下煤的结渣性,可以从 一定程度上体现煤灰的团聚特性,但是,上述测量方法中不监测温度,而 且降低空气流速后温度也降低了,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渣性不 能准确反映煤灰的团聚性。另外,该测量仅适合于常压,气氛也仅为氧化 性气氛、还原性气氛(CO)。
煤灰中的Fe、Ca等化合物极易形成低共熔点物质,如FeO-FeS的低 共熔点为924℃,CaS-CaSO4的低共熔点是850℃,这些低共熔物的形成 是流化床煤气化中团聚结渣的主要原因。在H2气氛下,可以出现低共熔 温度低至640℃的Na2S-FeS。FeS2和石英、黏土之间反应形成可生成低共 熔物。FeS是团聚物生成最可能的粘结剂。磁黄铁矿(Fe(1-x)S,x=0~0.17) 熔点低至705℃。综上所述,原始煤灰中存在FeS、Fe(1-x)S、FeO、Na2S、 CaS等易于与其他物质形成低共熔点物质,而如果在高温空气通过完全灰 化法制备煤灰样品,煤灰中的上述物质势必会被氧化为熔点更高、更不易 形成低共熔物的物质,从而得到与煤气化过程中团聚性能不一样的结论。
为了得到加压煤气化过程中煤灰团聚性能,必须进行模拟实际气化炉 内过程、参数及气氛条件下的测试,主要有以下六点要求:
第一,煤灰样品制备过程中不能被氧化,煤灰化学形态不变;
第二,温度能准确测量、控制;
第三,适用于加压下的测量,压力可准确测量、控制;
第四,气氛可以灵活调节,适应不同的气化工艺和体系;
第五,可适用于测量煤灰与煤灰之间,还适合于煤灰与石英砂或河沙 之间,或者煤灰与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钙的混合物之间团聚性能的测 量;
第六,操作快捷、方便。
综上所述,无论是高温空气完全灰化制取煤灰,再用灰锥法测量煤灰 熔点,还是固定床通空气测量煤的结渣性,都难以满足加压煤气化中煤灰 团聚性能的测量要求。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7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