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用全固态黄光激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1025.7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07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高静;鞠乔俊;姚文明;田玉冰;张龙;檀慧明;马刚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3/08 | 分类号: | H01S3/08;H01S3/0941;H01S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2151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益介质 谐振腔 聚焦耦合透镜系统 黄光激光器 全固态 半导体激光器 黄光输出镜 泵浦光 滤光片 黄光 吸收率 激光 非线性频率转换 泵浦源系统 产生振荡 激活离子 依次连接 输出端 输入镜 吸收泵 直线腔 掺杂 聚焦 输出 激发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医用全固态黄光激光器,包括:泵浦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半导体激光器和聚焦耦合透镜系统;谐振腔,其呈直线腔,位于聚焦耦合透镜系统的输出端;谐振腔包括依次放置的输入镜、增益介质、黄光输出镜、滤光片;增益介质是Dy:BSO;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泵浦光被聚焦耦合透镜系统聚焦在位于谐振腔里的增益介质;增益介质吸收泵浦光,在谐振腔产生振荡,激发出黄光激光,依次经过黄光输出镜和滤光片,输出黄光激光。本发明采用提高激活离子的掺杂浓度与增加吸收程相结合的方式,无需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有效提高了增益介质对泵浦光的吸收率,提高了全固态黄光激光器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全固态黄光激光器。
背景技术
黄光波段(中心波长580纳米,波长范围597--577纳米)的激光接近人眼最敏感的波长(555nm),该波段在激光钠导星、激光雷达、激光医疗、舞台表演、城市观景、国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天文望远镜中,589nm的激光可替代传统的钠导信号光源;军事上,可用于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医学上,579nm的激光非常接近氧合血红蛋白吸收峰(577nm),尤其在眼科诊断和治疗方面,相比其它波长的激光,黄色激光波段有着显著优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黄光激光器主要有双波长和频激光器、光纤拉曼激光器和红外波长倍频激光器等。双波长和频激光器,模式竞争效应明显、谐振腔膜系复杂、转换效率低、光束质量和稳定性较差;光纤拉曼激光器由于受激布里渊散射和线宽非线性展宽的特点,不适合用于产生高功率窄线宽的激光输出;红外波长倍频激光器对激光谐振腔腔镜的镀膜参数要求苛刻,并且转换效率低,黄光激光输出功率较低。随着激光二极管的日益成熟,半导体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以其高效率、长寿命、小型化和高光束质量等优点,已经成为过去20年来研究最热门、应用最广泛的激光器之一,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新一代激光源之一,成为激光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固态黄光激光器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采用腔内和频方式,通过腔内和频的方式获得黄光输出,模式竞争效应明显、谐振腔膜系复杂、转换效率低、光束质量和稳定性较差;二是采用光纤拉曼激光放大的方式,相位控制要求精度很高、系统比较复杂;三是采用Raman激光器倍频的方式,拉曼晶体中存在着额外的热效应,在较高泵浦速率下很难获得良好的光束质量;热效应的增加同样对激光器的稳定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全固态黄光激光器,采用提高激活离子的掺杂浓度与增加吸收程相结合的方式,无需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在缓解热效应与吸收率之间矛盾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增益介质对泵浦光的吸收率,提高了全固态黄光激光器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所述的医用全固态黄光激光器,包括:
泵浦源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半导体激光器和聚焦耦合透镜系统;
谐振腔,其呈直线腔,位于所述聚焦耦合透镜系统的输出端;所述谐振腔包括依次放置的输入镜、增益介质、黄光输出镜、滤光片;
其中,所述增益介质是Dy:BSO;
所述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泵浦光被所述聚焦耦合透镜系统聚焦在位于所述谐振腔里的所述增益介质;
所述增益介质吸收泵浦光,在所述谐振腔产生振荡,激发出黄光激光,依次经过黄光输出镜和滤光片,输出黄光激光。
优选的是,所述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泵浦光是447nm蓝光或457nm蓝光或284nm的紫外光。
优选的是,所述增益介质的前端面镀有第一膜系,所述增益介质的后端面镀有第二膜系;
所述第一膜系包括对泵浦光高透的第一膜和对黄光抗反的第二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10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