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理论的定量解释油藏流体分布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4702.0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38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胡光义;范廷恩;黄旭日;张会来;张显文;高云峰;李法律;王宗俊;乐靖;苑志旺;董建华;田建华;周建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T1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孙楠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岩石 物理 模型 理论 定量 解释 油藏 流体 分布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理论的定量解释油藏流体分布方法,其步骤:确定Gassmann模型为岩石物理模型并标定;利用不同角度的道集数据进行叠前联合反演得到岩性和含油气性相关的弹性参数的基础上,以岩石物理模型为基础获取开发前、后的含油参数;同时通过油藏物性反演得到定量的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参数,并在岩石物理模型基础上通过迭代修改验证的方法对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参数进行修正;结合岩石物理模型以及观测纵波结果、横波结果求取流体因子;根据岩石物理模型、声波参数以及流体因子,分别得到基础状态和监测状态的含油饱和度或含水饱和度,并分别与生产动态数据校正;根据校正后基础状态和监测状态的含油饱和度得到在监测状态含油饱和度的基础上得到剩余油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藏流体分布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在油田开发的地震、油藏综合研究领域中应用时移地震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的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理论的定量解释油藏流体分布方法。
背景技术
时移地震技术作为世界热点技术,是利用两期或多期地震响应的差异信息进行油藏动态特征研究的技术,现已在世界各个地区比较成功的应用。并逐渐成为油田开发,寻找剩余油气分布,最终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不同时间点地震响应的变化来监测油气藏的变化,它已成为油藏管理的效果工具。它既为油藏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信息,也为地球物理学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传统常规地震解释是通过拾取和追踪地震同相轴得到层位来解释地质构造、层位和油藏的结构,最终目标是探测油气的聚集区域,描述储层范围,并最终计算储量,属于单期的定性的解释。而多期的时移地震的差异解释是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流体替换在空间上的范围及(半)定量的解释流体替换的程度。对于时移地震技术而言,岩石物理技术是连接接地震响应和油藏参数(压力、流体饱和度等)的桥梁。在当前,大部分时移地震解释技术都是基于岩石物理模型,很多岩石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总结。时移地震数据经过处理后,进行差异求取可以确定对应油藏的地震响应变化。如何把这些变化和油藏工程的信息结合起来去解决油藏工程中的问题是时移地震技术的关键,这方面的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010年Huang在工业界首先提出了Close-the-Loop概念,即地震-地质-油藏的高度闭合循环。传统油田的勘探开发流程为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地质建模->油藏模拟,Close-the-Loop概念则以岩石物理模型为桥梁,将油藏信息转换为地球物理域的声学参数,再通过正演返回到处理或者解释,进行观测地震和合成地震的对比验证,进而形成对储层新的认识,实现了地震到油藏,油藏又返回地震的闭合循环,通过各学科数据的交互融合,达到半定量、定量解释剩余油分布的目的。但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岩石特性和流体分布进行定量解释依然面临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理论的定量解释油藏流体分布方法,该方法建立一个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岩石物理模型正演和增减孔隙度和泥质含量,从地球物理方向来分析得到油藏剩余油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47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