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MU-MIMO系统中反馈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6373.3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0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H.牛;Q.李;H.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特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452 | 分类号: | H04B7/0452;H04B7/0417;H04L1/00;H04B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冰;付曼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mu mimo 系统 反馈 方法 装置 | ||
本公开的发明名称是“MU‑MIMO的反馈方案”。用于管理MU‑MIMO系统中的反馈的系统和方法的实施例。接入点可以宣告将在第一帧中接收下行链路信息的一个或多个移动站。接入点还可向这一个或多个移动站发送探测分组,并根据反馈调度从这一个或多个移动站接收反馈。反馈可以基于探测分组的接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系统,具体涉及MU-MIMO系统的反馈方案。
背景技术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系统可以在单个天线阵列中同时向/从多个用户传送和接收信号。在MU-MIMO系统中,并行地发送多个信号,并且这些信号通过在不同(例如,正交)方向或在不同的空间信道中传送(或接收)每个信号而保持彼此独立。利用天线阵列在特定方向传送(或接收)信号的过程称为波束形成。通过为每个信号选择一个波束(这将与其它并行波束产生有限的干扰),可以同时传送或接收多个信号。通常计算波束为彼此正交以便将波束之间的干扰减至最小。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波束形成系统:隐式和显式。在隐式波束形成中,接入点基于互易信道来计算波束形成矩阵。即,接入点接收上行链路信号,并且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质量和方向,接入点确定下行链路波束的方向和其它参数。在显式波束形成中,接入点向移动站发送出探测信号。接着,移动站向接入点发送关于接收信号的质量的反馈。然后,接入点可以利用反馈来生成波束以用于未来的下行链路信号。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系统发送探测分组至一组移动站中的移动站,所述探测分组包括对于来自该移动站的反馈的多个反馈参数,所述反馈参数包括反馈类型和反馈维数;以及根据所述探测分组的所述反馈类型和所述反馈维数来从该移动站接收反馈。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接入点,包括:处理电路,生成探测分组来宣告移动站,所述探测分组包括对于所述移动站的反馈调度和对于所述移动站的反馈类型;以及射频(RF)收发器,耦合至所述处理电路,所述收发器利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通过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系统的下行链路信道来发送所述探测分组至所述移动站。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用于生成探测分组以宣告移动站的部件,所述探测分组包括对于所述移动站的反馈调度和对于所述移动站的反馈类型;以及用于引起利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通过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系统的下行链路信道传送所述探测分组至所述移动站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实例。
图2示出用于在图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的移动站的实例。
图3示出用于在图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的接入点的实例。
图4示出用于管理反馈以用于图1的系统中的显式波束形成的实例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说明特定实施例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它们。其它实施例可以并入结构、逻辑、电、过程和其它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包含在其它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中或替换其它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权利要求中所阐述的实施例涵盖那些权利要求的所有可用等效物。
本发明者尤其已经认识到显式波束形成的反馈方案,以使得多个移动站能够向MU-MIMO系统中的接入点提供反馈。在反馈方案中,接入点为每个移动站分配上行链路时隙以用于反馈信息。为了分配上行链路时隙,接入点确定来自每个移动站的反馈的长度。在一些实例中,接入点可以通过将多个下行链路流指派给每个移动站以及将反馈限制为特定类型与特定的调制和编码方案来控制来自移动站的反馈的长度。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流对应于将利用波束形成技术和/或空间复用(SDMA)技术作为波束进行传送的数据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特尔公司,未经英特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63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