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Bi‑Te基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0957.8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28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黄中月;代雪婷;赵飞;袁宝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02 | 分类号: | B22F1/02;B22F3/12;H01L35/1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卢敏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结构 bi te 热电 材料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材料制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Bi-Te基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热电材料是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一类功能材料,其利用Seebeck效应可将热能直接转化成电能—温差发电,或利用Peltier效应通过电能驱动实现热量从冷端向热端的输运—热电制冷。一方面热电材料可在无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将工业余热、太阳能、地热等热源得以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工作无噪音、无排放、安全不失效特点可使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军事、信息等高技术领域。由于人类对缓解能源危机和治理环境污染两方面的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热电功能材料已成为各国发展战略及材料、物理等领域的必然和紧迫任务。
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的热电材料制备方法较多的是水热法、机械合金化、薄膜法、低维化法、掺杂法、氧化物合成法等。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发明专利CN104671222A)采用铟单质作为助燃剂促进发生自蔓延燃烧合成反应,制备Sb2Te3基热电粉体,再进行等离子体放电烧结,热电优值ZT提升至0.71。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发明专利CN101656292A)采用造孔剂溶解铋碲基纳米粉末再进行等离子体放电烧结,烧结过程中利用造孔剂的升华挥发,在块体材料中形成纳米孔洞结构。
但现有制备热电材料的方法普遍存在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处理时间较长、难以批量生产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Bi-Te基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传统Bi-Te基热电材料热电转换效率和力学性能。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具有核-壳结构的Bi-Te基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Bi0.5Sb1.5Te3-Cu核-壳结构粉体
对粒径不大于100μm的Bi0.5Sb1.5Te3热电粉末进行活化,然后干燥;将活化的Bi0.5Sb1.5Te3热电粉末加入化学镀镀液中,60℃下对化学镀镀液进行超声水浴,完成包覆;然后过滤、洗涤并干燥,所得粉体在氢气中还原,即获得具有Cu镀层的Bi0.5Sb1.5Te3-Cu核-壳结构粉体;所述化学镀镀液是由硫酸铜、甲醛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混合构成的水溶液,并通过氢氧化钠调节pH至12;
(2)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Bi-Te基热电材料
将步骤(1)所制备的Bi0.5Sb1.5Te3-Cu核-壳结构粉体以10MPa的单位压力压制得到压坯;将所述压坯置于放电等离子烧结炉中,在Ar保护下,20~60MPa的压力下,以6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400-450℃,烧结3-5min,即获得具有核-壳结构的Bi0.5Sb1.5Te3-Cu块体热电材料。
其中,所述Bi0.5Sb1.5Te3-Cu核-壳结构粉体中Cu镀层的厚度通过化学镀镀液中硫酸铜的浓度进行控制。
步骤(1)在氢气中还原的还原温度300℃,还原时间1-1.5小时。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与目前水热合成制备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方法所得Bi0.5Sb1.5Te3-Cu核-壳结构粉体中Cu镀层的成分可控,且制粉量大、速度快、粉体镀层均匀;此外,本发明的处理工艺较简单、设备成本较低;所制备的具有核-壳结构的Bi-Te基热电材料热导率低、电导率高,且ZT值和硬度同时获得提升。
四、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09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深孔镗削加工刀具
- 下一篇:一种以微纳米铝热剂为材料的含能药型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