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度反馈式水雾灭火系统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1516.X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峰;朱洪亮;刘全;朱孟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2C35/13 | 分类号: | A62C35/13;A62C35/68;A62C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反馈 水雾 灭火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雾灭火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度反馈式水雾灭火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灭火系统常常是机房、隧道、或储存有重要物质等易发生火灾却不易灭火的建筑或场所内所必有的部 分。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来进行灭火,然而气体灭火系统存在诸多缺点,如在密闭空间内, 气体灭火系统的误动作常常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紧急情况下灭火启动时需要疏散人员,这 会耽误灭火时间;更重要的是,气体灭火系统中普遍使用卤代烃类化学物质(如哈龙气),而这类化学气 体中含有大量氯和溴,氯和溴在阳光作用下分解出氯、溴的自由基,进而引发一系列破坏性链式反应,对 地球臭氧层产生破坏,降低臭氧浓度,产生臭氧洞。而且哈龙气体能够在大气中存留数十年,其在平流层 中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更是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由此可见,气体灭火系统不仅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 安全,不利于及时灭火,更会对臭氧层产生极大的破坏,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近年来,细水雾灭火技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气体灭火技术相比,细水雾灭火技术具有安 全、廉价的优点,同时能够避免使用诸如哈龙气等化学物质,对臭氧层和环境没有破坏。而且,研究表明 细水雾具有很好的灭火优势:通常细水雾水滴尺寸小、表面积大,因而水滴的表面换热系数较大,在高温 环境下,水滴可以迅速汽化进而吸热;同时由热力学可知,水的汽化相变潜热可达2280K/J·Kg,因而汽 化时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火场的温度;而且水滴汽化,细水雾快速变成水蒸气进而有效地降低空间 内的氧气浓度,有利于灭火;除此之外,水蒸气的体积大约是液态水体积的1700倍,因此细水雾进入到 火焰里进而转变成水蒸气后由于体积膨胀便会减少火焰卷吸进的空气(氧气)量,从而稀释氧气浓度达到 灭火的目的。通常,水雾能否高效气化进而有效灭火与水雾粒径、火势大小、火焰温度等息息相关,然而 传统细水雾灭火系统通常却只能喷射出单一粒径的水雾,这样便产生诸多缺陷,如当火势较大、火焰温度 较高时,水雾粒径可能偏小,水珠未进入火焰前就已经被气化,灭火效果因而大大降低;而当火势较小、 火焰温度较低时,水雾粒径可能偏大,水雾不能充分气化进而影响灭火效果,在对电气设备灭火时甚至会 对设备造成水泽等危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度反馈式水雾灭火系统及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温度反馈式水雾灭火系统及装置,包括超声波水雾喷头、信息处理器、 控制装置、水泵、信号线、输水管、水源、备用电源、外界电源、导电线、报警装置。所述超声波水雾喷 头上设置有温度感应装置、距离感应装置以及安装支架。所述超声波水雾喷头、温度感应装置与距离感应 装置通过信号线与信息处理器连接;所述水泵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及信息处理器相连接;所述的备用电 源在外界电源无效时启用;所述报警装置在发生火情时会发出报警信号。
作为优选,所述温度感应装置和距离感应装置将采集到的参数传输到信息处理器,信息处理器经分析 计算后得到最佳水雾粒径,进而给控制装置发出指令,控制装置得到指令后调节水泵进而调节水压,同时 通过调节超声波水雾喷头的超声波频率来综合调节水雾粒径大小,使其达到最佳值,并且能够根据火情不 断调整水雾粒径的大小。
作为优选,在不同的使用场所下,所述信息处理器所设定的水雾颗粒粒径有所不同,水雾粒径要使水 雾能高效汽化灭火且不危害所保护的对象,如在有电气设备的场所中粒径在20~60μm;在油料储存场所 中粒径为50~150μm;在机房等精密仪器场所中粒径为10~30μm。
作为优选,所述超声波水雾喷头通过安装支架设置在使用场所的墙壁上且可以绕安装支架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超声波水雾喷头安装高度应在2.5~5m,高出此范围时需要适当减小水雾粒径,因为 水雾在喷出的过程中有融合等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单个超声波水雾喷头的覆盖区域半径为0.8~1.5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超声波水雾喷头结构及安装示意图。
图3是超声波水雾喷头位置布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未经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15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