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客流实时预测及乘客引导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3877.8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9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丁小兵;董顺辉;成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Z99/00 | 分类号: | G16Z99/00 |
代理公司: | 31274 上海国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潘建玲<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客流 实时 预测 乘客 引导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客流实时预测及乘客引导系统的实现方法,包括车站客流运算模块获取进站乘客读取数量,并带入泊松模型精确计算,得出进站乘客真实数量;通过列车载客运算模块读取当天班次列车运行计划图,计算列车到站实际载客量和候车人数;通过车站滞留乘客模块计算每个站台上滞留乘客数;计算所有班次列车在行车路线上每个站点的满载率;如果线路上中间站点的满载率为1,则认为该班次列车满员,将满员站点、目前该站点的滞留乘客数实时的显示在大屏幕上,提供通往各个目的地的替代出行方案。本发明能够对车站滞留客流进行预测,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乘客滞留,降低轨道交通的高峰压力,市民出行更加快捷、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客流实时预测及乘客引导系统。
背景技术
在当今社会,轨道交通为人们出行、广告、通信、购物、娱乐等多种服务提供了便利。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投入运营的线路费用逐年增多,运营方式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车站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多,轨道交通各种服务功能需要实现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使得乘坐轨道交通成为一件越来越伤神的事情。乘客在乘坐轨道交通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因缺乏科学系统的引导而迷失方向,或是因引导信息不够完善而导致站台候车乘客过度拥挤,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
为了改善人流堆积、引导不清楚的问题,通过加大静态引导系统的投资力度,设置更多、更全面的引导标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有引导系统设置和远期多种运营方式不匹配的矛盾,为社会、为各类乘客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引导服务;但是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并且占用大量宝贵的车站、车厢资源。同时,紧靠单纯增加静态导向标志已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复杂化时的乘客信息需求量的提高,势必需要增加更多的投入和设置。为合理地提高乘客引导系统的利用率,在增加投入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疏解这一问题,动态引导系统应运而生。多形式的乘客引导系统从便民利民的角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时传递列车运行信息,全方位引导乘客顺利乘坐轨道交通。
目前,安装于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内的动态视觉信息引导系统不仅弥补了车站、列车广播系统和静态引导系统信息提示量的不足,还通过信息显示设备将数字化的音频图像、音频信号以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后以声、文、图像等表现形式实时地将最新、最及时的列车运行状态、列车误点、故障等其他紧急信息和广告信息传递给不同信息需求的乘客,为乘客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播报服务,大大提高了乘客获取运营信息的便捷程度,提升了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的水平。
然而,当前的动态乘客引导系统相比原来的静态乘客引导系统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缺少对车站滞留客流的预测功能,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出现客流滞留时进行处理,已经错过了最佳客流引导的时间,已经产生了客流滞留的现象,并没有完全的解决因为客流滞留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时效性的问题。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技术领域急需一种轨道交通客流实时预测及乘客引导系统,在以进站闸机获取的客流数据为支撑,分析站台客流与列车载客情况间客流交换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站台候车客流、列车载客量交互模型计算滞留车站站台候车乘客量,并使用站外大屏动态显示车站客流量,进而给出通往主要地点的替代出行方案,解决了交通过于拥堵、乘客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同时通过泊松公式,对进站乘客的读取数量进行校正,得出真实的进站乘客数量,克服了车站闸机误读、漏读的问题,使数值更加精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客流实时预测及乘客引导系统,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轨道交通客流实时预测及乘客引导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车站客流运算模块能够从车站闸机获取指定时间段内进站乘客读取数量,由于通过闸机获取的乘客数量存在误差,因此将获取到的进站乘客数量带入泊松模型精确计算,得出指定时间段内的进站乘客真实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38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在发酵过程中添加透明质酸酶生产小分子量透明质酸的方法
- 下一篇:采光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