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M2.5检测的光反射差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4024.6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7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昆;王金;詹洪磊;孙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m2 检测 反射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仪器,尤其涉及一种光反射差检测PM2.5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已从煤烟型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这种复合型污染为机动车排放、 燃煤排放和颗粒物污染的复合。大气中微粒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就是 PM2.5,因其能够进入人体肺泡,故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一次 微粒物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形成的二次微粒组成。PM2.5毒性较大,对空气 污染、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大气能量平衡都有很大的影响。2012年2月,国务院发 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的监测指标,因此,PM2.5已成为国内外城 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目前,检测PM2.5重量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即把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以及测定 分离出来的PM2.5重量。国内外分离PM2.5的方法基本一致,由具有特式结构的切割器以及 其产生的特定空气流速达到分离效果,对于PM2.5重量的测量,主要有重量法、β射线吸收 法以及微量振荡天平法。我们现阶段采用的PM2.5监测器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而 且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PM2.5监测仪器和技术手 段。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PM2.5检测的光反射差装置和方法,能快速、准确的检测与分析 PM2.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PM2.5测量技术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光反射差检测PM2.5的 装置及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监测时间短、系统噪声低、能定性、定量分析PM2.5的 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光反射差法检测PM2.5的装置,包括:
斜入射光反射差装置,用于对采集PM2.5样品后的滤膜进行检测;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通气口和检测口;
滑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
多个滤膜架,设置在壳体内;每个滤膜架设置在相对的两条滑轨之间;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滤膜架在滑轨上移动到通气口或检测口处。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反射差法检测PM2.5的装置还包括:
抽气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用于抽取气体,使空气中的PM2.5尽快被滤膜吸附;
挡板,设置在通气口和检测口之间,将壳体内两侧的空间隔开,避免抽气装置对检测的 影响;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驱动装置、抽气装置和斜入射光反射差装置的运行。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步进电机;连杆,与步进电机轴向驱动连接,用于与步进电机轴同步转动;驱动轮,设 置在连杆上,用于随连杆同步转动;传送带,设置在滑轨内,传送带与滤膜架连接,用于当 与驱动轮贴合时,在驱动轮的驱动下,与驱动轮啮合转动。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滤膜架还包含一滤膜,通过所述滤膜采集空气组分中的 PM2.5。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板为可伸缩挡板。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通气口下方还有密封圈。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反射差法检测PM2.5的装置还包括:
显示装置,与斜入射光反射差装置和驱动装置连接,用于显示设备工作状态,以及PM2.5 测试结果。
报警装置,与斜入射光反射差装置和驱动装置连接,用于当斜入射光反射差装置和驱动 装置工作故障时,及时发出警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 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PM2.5检测的光反射差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PM2.5检测的光反射差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PM2.5检测的光反射差装置中驱动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1----斜入射光反射差装置102----壳体103----滑轨104----滤膜架
105----驱动装置106----抽气装置107----挡板108----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40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