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油收集系统及其收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7375.2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5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太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太宏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油 收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水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油收集系统及其收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含油污水分离出浮油的清理收集有以下几种方式:人工清掏、刮板除油、重力排放。由于油脂的粘附性很强,尤其在环境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很容易凝固,所以以上几种清理方法都很难将油脂及时、完全的清除,对于机械刮油的方式又很容易造成设备故障;
工业循环水中不可避免的带有油脂等杂质,由于润滑站等处的设备泄露,往往使水中含油量居高不下,循环水含油不仅腐蚀管道,而且增加杂质的附着能力。目前隔油池收集浮油采用的撇油管和钢带刮油机都存在安装位置需固定,一般都是利用特殊材质的吸油特性来吸附浮油,只能收集附近一小块的浮油,吸附效率太低,油水分离不够,收集的浮油含水量较高,增加了二次处理的难度。撇油管和钢带刮油机都是依靠特殊材质的亲油疏水性能吸附浮油,油水分离不开,而且收油效果见效慢,要长期使用才能起效果,一旦循环水含油量出现变化,撇油管和钢带刮油机就会失效。撇油管和钢带刮油机结构复杂,故障率高;
由上述可知,现有的油水分离装置实有进一步检讨,并谋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浮油收集系统及其收集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浮油收集系统,包括浮油收集装置、油水分离装置及储油装置,其中,所述浮油收集装置包括原水池及设置于原水池内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可调节浮筒、电机、支架、吸油泵和吸油盘,所述可调节浮筒均匀对称连接于所述支架两端,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可调节浮筒安装的对称中心位置,所述吸油泵和吸油盘均设置于所述电机上方,并由所述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吸油泵外设一出油管道,所述出油管道连接所述油水分离装置;
所述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油箱、第二过滤油箱、第三过滤油箱、第一放水阀、第二放水阀、第三放水阀、第四放水阀和排油泵,所述第一过滤油箱、第二过滤油箱、第三过滤油箱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放水阀、第二放水阀、第三放水阀和第四放水阀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滤油箱、第二过滤油箱、第三过滤油箱底部,下端同时连接至所述原水池,所述排油泵设置于所述第三过滤油箱内并通过管道与所述储油装置连接;
所述储油装置包括储油罐、液位控制器、手动放水阀、电磁放水阀及排污阀,所述液位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储油罐内侧壁上,所述手动放水阀、电磁放水阀和排污阀均设置于所述储油罐外部。
较佳的,所述吸油盘始终位于液面下10-15mm之间;
较佳的,所述浮油收集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之间进一步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阀、粗滤器和压力表;
较佳的,所述油水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设置于第三过滤油箱内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第一过滤油箱和第二过滤油箱之间,用于区隔第一过滤油箱和第二过滤油箱,并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方形成出油水口;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第二过滤油箱和第三过滤油箱之间,用于区隔第二过滤油箱和第三过滤油箱;
较佳的,所述排油泵与所述储油装置之间连接有一止回阀;
较佳的,所述液位控制器包括第二液位控制器和第三液位控制器,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和第三液位控制器均设置于所述储油罐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位于所述第三液位控制器上方。
本发明另外提出了一种利用上述浮油收集系统的浮油收集方法,主要步骤为:
S1、接通电源,打开进油阀,开启吸油泵,原水池中最上面的油水自动经吸油盘进入吸油泵后通过出油管道输送至进油阀;
S2、经进油阀后,所述油水通过粗滤器后进入第一过滤油箱;
S3、当第一过滤油箱中的出油水口有油水进入第二过滤油箱时,打开第一放水阀、第二放水阀、第三放水阀和第四放水阀;
S4、当第三过滤油箱里的浮油达到一定位置时,所述排油泵自动打开,将所述浮油排放入所述储油罐中;
S5、当浮油进入所述储油罐时,打开所述手动放水阀,当油位到达第三液位控制器时,所述电磁放水阀自动打开放水,当油位到达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时,所述吸油泵自动关闭。
较佳的,所述S1步骤中吸油盘始终位于液面下10-15mm之间;
较佳的,所述S3步骤中第二放水阀和第三放水阀打开1/4即可,第一放水阀和第四放水阀全开,所述第二过滤油箱中油水界面保持在所述隔板上方5-7mm处,使得浮油能全部流入第三过滤油箱;
较佳的,所述S4步骤中所述排油泵和吸油盘上口与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的下限位保持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太宏,未经陈太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7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