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银离子对生物膜去除及杀菌效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7756.0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3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全向春;武亚川;肖竹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33/04;A01P1/00;C02F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银离子 生物膜 去除 杀菌 效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无机银离子对生物膜去除及杀菌效率的方法,属于生物膜控制及消毒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一种对生物膜具有解离效应的小分子物质双(3‑氨基丙基)胺与银离子耦合,提高了无机银离子对生物膜去除和杀菌效率。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生物毒性小,环境友好,效应持久,经济高效。它克服了单独银离子对微生物聚集形成的生物膜去除及杀菌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银的杀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无机银离子对生物膜去除及杀菌效率的方法,属于生物膜控制及消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膜是指浮游细菌附着到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且通过其自身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性微生物群落。生物膜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如消毒系统、自来水管道、工业管道、通风设备、医疗器械及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器官。在医学领域,一些致病菌在人体内外及医疗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是引起慢性感染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人体细菌感染80%都和生物膜相关。在环境领域,生物膜的存在可引起食物和水体污染、膜材料污染、管道堵塞及金属表面腐蚀等问题。
清除和杀灭有害的生物膜,是许多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消毒化学试剂,如次氯酸钠、无机银离子等虽然对悬浮微生物细胞具有良好的杀菌效应,但对于微生物的聚集体如生物膜的清除及灭菌效率甚微。有研究表明,相比于浮游的细菌,生物膜一旦形成,其内部的细菌对抗菌剂有着更强的耐药性,甚至高达1000倍(Rasmussen and Givskov,2006)。银离子(100μg/L)不能够有效的抑制一些介质表面微生物的形成(Silvestry-Rodriguez et al.,2008).因此,单独采用银离子很难将生物膜内部的微生物杀死。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一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非杀菌机制来抑制和解体生物膜,如双(3-氨基丙基)胺(Si et al.,2014)。双(3-氨基丙基)胺是一种聚胺类化合物,它能够直接地、特异性地和EPS中的胞外多糖发生反应,促进生物膜的解体。因此,有可能通过双(3-氨基丙基)胺与银离子耦合提高银离子对生物膜的清除和灭菌效应。利用双(3-氨基丙基)胺与银耦合强化清除和杀灭生物膜微生物细胞的研究尚未见国内外文献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无机银离子对生物膜清除和杀菌效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一种对生物膜具有解离效应的小分子物质双(3-氨基丙基)胺与银离子结合,实现了无机银离子对生物膜的高效去除和杀菌。
一种提高银离子对生物膜清除及杀菌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配制无机银离子水溶液A,A溶液银离子浓度为0.02-2mg/l。
(2)配制双(3-氨基丙基)胺水溶液B,B溶液中双(3-氨基丙基)胺浓度为400-1000μM。
(3)将待处理的负载生物膜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B溶液,控制体系中双(3-氨基丙基)胺浓度为200-500μM,搅拌反应20min-120min,然后再加入一定量A溶液,使得体系无机银离子浓度为0.01-1mg/l,搅拌反应30-180min;或者同时向待处理的生物膜样品体系中加入无机银离子溶液和双(3-氨基丙基)胺溶液,使得混合液中银离子浓度为0.01-1mg/l,双(3-氨基丙基)胺浓度为200-500μM,搅拌反应30-180min,即可有效清除生物膜并对其杀菌消毒。
所述的无机银离子包括正一价和正二价态银离子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
有效效益
小分子物质双(3-氨基丙基)胺可以有效作用于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从而破坏生物膜结构并促进微生物的解离,从而提高了银离子在生物膜中扩散传递,提高了其生物有效性,提高了生物膜清除和消毒效率。与同等浓度下无机银离子单独作用相比,双(3-氨基丙基)胺与银离子联合作用可使生物膜的去除率提高20-80%,杀菌效率提高15-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77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