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莱姆病免疫血清学诊断的蛋白质组合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048136.9 申请日: 2016-01-22
公开(公告)号: CN105606821A 公开(公告)日: 2016-05-25
发明(设计)人: 杜卫东;黄娜丽;叶雷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医科大学
主分类号: G01N33/68 分类号: G01N33/68;G01N33/569;G01N33/553
代理公司: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代理人: 郭婧婧;许亦琳
地址: 230032***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莱姆 免疫 血清学 诊断 蛋白质 组合 芯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莱姆病免疫血清学诊断的蛋白 质组合芯片及其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莱姆病(LymeDiseas,LD)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旋体感染引起的累及皮肤、神经、 关节、心脏等多组织器官损伤的疾病。莱姆病的主要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分为三个 亚型: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sensuestricto),嘎氏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afzelii)和伽氏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garinii)。莱姆病菌株在我国也分为 三种基因型,其中B.burgdorferisensuestricto、B.afzelii、B.garinii基因种比率分别 为5.81%、23.26%、66.28%。莱姆病在美国以及欧洲,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中欧 地区为其高发地区;在中国,莱姆病的发病主要分布在山区以及林区,儿童发病率高于成 人。

环形游走性红斑(Erythemamigrans,EM)是莱姆病早期典型症状,未经治疗的莱 姆病病人在病情发展的数月到数年之间会发生神经性病变,外周神经以及中枢神经都将受 累,导致神经性莱姆病(neuroborreliosis,NB)。但是由于莱姆病感染初期的临床表现的非 特异性,即其环形游走性红斑的表现与诸多皮肤性疾病有类似及重叠的表现,以及临床医 生对莱姆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莱姆病易在临床上误诊或漏诊。实验研究表明宿 主动物对三种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狭义伯氏疏螺旋体主要 引起与关节有关的疾病,嘎氏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引起皮肤疾病,伽氏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引 起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等。目前用于实验室诊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方法包括细胞培养 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以及用全细胞裂解液、重组蛋白和多肽进行的酶联 免疫检测或者蛋白质印迹的血清抗体检测等技术。尽管如此,常规血清免疫方法在莱姆病 诊断上的价值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美国国家疾控中心推荐莱姆病检测的首选方法是用 ELISA或者直接免疫荧光法对血清中疏螺旋体产生的抗体的检测,但是结果仍需要免疫印 迹方法的确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莱姆病免疫 血清学诊断的蛋白质组合芯片及其制备与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蛋白质组合芯片,包括固相载体和捕获分子,所述 捕获分子固定于所述固相载体表面上,所述捕获分子含有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 (Flagellin)、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C(OspC)以及伯氏疏螺旋体变量主要蛋白样序列表达 E蛋白(VlsE)。

优选地,所述固定为点阵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为金箔芯片。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金箔芯片的基底为玻璃片,其上覆盖一层10nm厚 度的纯金(纯度99.9%),金箔之上为一区域化的50μm的TEFLON膜的阵列(96孔*2,8行*12 列),阵列孔径为1.25m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为表面进行了DSU修饰的金箔芯片。所述DSU亦即二 硫双(琥珀酰亚氨基十一酸酯)。

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表面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密度范围是:

6x10-4μg/mm2~0.16μg/mm2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表面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密度范 围是:

0.04μg/mm2~0.16μg/mm2

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表面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C(OspC)的密度范围是:

3x10-4μg/mm2~0.16μg/mm2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表面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C(OspC)的密度范围是:

0.04μg/mm2~0.16μg/mm2

优选地,所述固相载体表面伯氏疏螺旋体表面蛋白VlsE的密度范围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医科大学,未经安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81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