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旱结合的水稻育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8949.8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4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惠哲;朱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秧苗生长 出苗 水稻育秧 育秧 水位 出苗阶段 发育进程 高产高效 进程控制 土壤湿润 需水规律 秧苗叶龄 叶片生长 秧田 壮苗 防雨蓬 防雨棚 机插秧 排灌 摆盘 根系 灌水 苗床 深沟 秧板 秧苗 主茎 水沟 播种 排水 制作 培育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育秧的方法,为先水后旱的育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秧板制作;(2)开排灌水沟;(3)搭防雨棚;(4)摆盘播种;(5)灌水出苗;(6)排水旱育,出苗~秧苗生长至3.5叶,此期间根据秧苗生长进程控制水位。本发明的水稻育秧方法,是针对种子出苗及秧苗生长的需水规律而设计的,在种子出苗阶段,先覆水保证育秧土壤湿润以促进种子出苗,在秧苗生长期间,开深沟排水,根据根系及叶片生长发育进程,以主茎秧苗叶龄为标准,合理控制秧田水位,并在苗床上方设计防雨蓬,实现秧苗旱育,以培育机插壮苗,实现机插秧高产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旱结合的水稻育秧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机插秧是我国现代稻作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老龄化条件下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水稻单产,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迅速。培育壮秧是机插秧应用成功的关键,是当前制约机械插秧的关键,需要培育出苗均匀健壮、生长一致、秧龄适宜的秧苗。一般机插秧苗苗高要求在12~18cm之间,太高对秧苗的损伤较大,且不利于机插秧操作。
目前我国水稻机插育秧主要有旱育秧和湿润水育秧方法,旱育秧方法通常用在大棚内育秧的环境,可不受外界水份的影响,供水以喷淋为主,具有土壤通气性好,根系发达,秧苗健壮优点,但由于水份较少,种子的初期发芽期对技术较高,不到位易影响发芽率,在高温的季节,大棚内温度过高不适合旱育;湿润水育秧方法通常在水田中,水份较充沛,对种子的初期发芽期较为有利,但在秧苗生长过程中,由于水份较多,土壤透气性较差,秧苗的根系生长发育不旺盛,秧苗偏细偏长,在高温的条件下秧苗的生长过快,出现秧苗秧龄弹性小及秧苗素质差等问题。为延长秧苗秧龄弹性,多采用喷施多效唑控制秧苗生长,而若多效唑大量施用,易在土壤中残留,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综上陈述,开发一种出苗率高、易于管理和控制、利于秧苗根系生长的水稻育秧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针对种子出苗及秧苗生长的需水规律,提供了一种水稻育秧的方法,为先水后旱的育秧方法,在种子出苗阶段,先覆水保证育秧土壤湿润以促进种子出苗,在秧苗生长期间,开深沟排水,根据根系及叶片生长发育进程,以主茎秧苗叶龄为标准,合理控制秧田水位,并在苗床上方设计防雨蓬,实现秧苗旱育,以培育机插壮苗,实现机插秧高产高效。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水稻育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秧板制作:平整育秧田,表层土进行浅耕(浅耕深度10~20厘米为宜),耕后压实,使耕层形成上实下松的状态;,平整后制作秧板,秧板宽度1.4米±0.2米(适宜横摆2个秧盘);常规施肥;
(2)开排灌水沟:在秧田四周及当中开深沟,以便于水分排灌方便;在相邻秧板之间开育秧沟;
优选的,所述深沟的宽度为50厘米,深度为40厘米,所述育秧沟的宽度为30厘米,深度为20厘米;开沟时,用锄头或铲子将秧沟位置的泥土钩铲到畦面上,并用木条把畦面刮平;
(3)搭防雨棚:在育秧田上方搭建透明的防雨棚架(使雨水不影响育秧盘上育秧土的含水量),防雨棚架覆盖育秧田,但不包括排灌水沟;防雨棚架的高度以不影响秧苗通风和便于管理人员操作为宜,棚宽要能覆盖田间的育秧盘,可使在有雨水时,雨水不落在育秧盘及育秧盘下的秧田上,而是排在秧田边的深沟内,秧田的水份只能通过田边的深沟来调节,出苗期间起防大雨冲散种子,出苗后起隔雨作用,防止雨淋到育秧盘,提高旱育秧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89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毛瓣金花茶嫁接育苗方法
- 下一篇:一种覆膜播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