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弧原子发射元素光谱仪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9231.0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5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勇;刘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继勇;刘东明 |
主分类号: | G01N21/67 | 分类号: | G01N21/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弧 原子 发射 元素 光谱仪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液元素光谱分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弧原子发射元素光 谱仪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机械设备的磨损情况、污染情况和所用润滑油/脂的添加剂损耗情况,都是 靠利用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对设备所用润滑油/脂进行检测来得到的,这方面的 检测在企业设备管理和润滑管理中是最重要的项目,目前国内没有该类产品, 所以开发制造该产品意义十分重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弧 原子发射元素光谱仪及其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弧原子发射元素光谱仪,包括盘电 极和棒电极,所述盘电极设在样品容器上,所述棒电极吊设在所述盘电极的上 方并与盘电极相对;本发明还包括盘电极旋转电机、电弧发生器、光谱仪、控 制器和数据采集通讯模块;
所述电弧发生器分别连接所述棒电极和盘电极,所述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 出端连接所述电弧发生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所 述盘电极旋转电机的控制信号输入端;
所述光谱仪用于检测样品被激发出的光,并检测到的光信号发送给光电倍 增管,所述光电倍增管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放大电 路的信号输出端经数据采集通讯模块连接上位机。
较佳的,所述盘电极和棒电极之间的间隙为2.35毫米。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弧原子发射元素光谱仪的控制方法,按以下步骤进 行:
步骤一、在样品容器中装入待测油液,使盘电极浸入油液高度的1/3;
步骤二、控制器控制盘电极旋转电机启动,带动盘电极转动,使得油液附 着在所述盘电极上,被带到所述盘电极和棒电极之间;
步骤三、所述控制器启动电弧发生器,在所述盘电极和棒电极之间产生电 火花,使得所述盘电极和棒电极之间的油液开始燃烧,且油液中的金属元素的 电子被激发;
步骤四、被激发的元素所发的光经光谱仪分光后分别入射到对应元素波长 的光电倍增管上;
步骤五、所述光电倍增管输出的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再经数据采集通 讯模块采集进入上位机中;
步骤六、判断是否达到设定时间,当达到设定时间时,控制器关闭电弧发 生器,并停止盘电极旋转电机,分析结束;当没有达到设定时间时,继续执行 步骤六。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高压放电使润滑油中金属元素的电子受激发跃迁 到激发态,当电子回到基态时,金属原子便发出特有波长的光,通过测定光波 的波长来确定金属元素的种类,通过测定特定波长光波强度来确定某种金属元 素的在润滑油中的含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对机械设备所用的润滑油/脂进行检测, 能够准确有效的知道机械设备当前的磨损情况、污染情况和所用润滑油/脂的添 加剂损耗情况,便于及时发现早期故障,预防设备发生严重的损坏,科学制订 换油/脂周期,大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能降耗,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电弧原子发射元素光谱仪,包括盘电极1和棒电极2, 所述盘电极1设在样品容器3上,所述棒电极2吊设在所述盘电极1的上方并 与盘电极1相对;本实施例还包括盘电极旋转电机4、电弧发生器5、光谱仪6、 控制器7和数据采集通讯模块8。
本实施例中,电弧发生器5分别连接所述棒电极2和盘电极1,所述控制器 7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弧发生器5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第二信 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盘电极旋转电机4的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光谱仪6用于检 测样品被激发出的光,并检测到的光信号发送给光电倍增管9,所述光电倍增管 9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放大电路10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放大电路10的信号输出端 经数据采集通讯模块8连接上位机11。本实施例中所述盘电极1和棒电极2之 间的间隙为2.35毫米。
一种电弧原子发射元素光谱仪的控制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在样品容器3中装入待测油液,使盘电极浸入油液高度的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继勇;刘东明,未经张继勇;刘东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92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