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区节水生态闸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9364.8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2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郭文献;王鸿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3/02 | 分类号: | E02B13/02;H02S20/3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450045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区 节水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灌区节水生态闸,属于节水灌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的增产往往是通过灌溉面积的增加来实现 的。然而,灌溉面积的增加已受到水资源总量和用水结构变化的双重制 约。
从总量上讲,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相当 于世界人均1/4,而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占国土面积60%以上的北方 地区水资源拥有量不足全国总量的20%。国际上一般公认的人均水资源最 低需求量标准为1000M3,我国有10个省低于这个标准。专家估计,目前 我国缺水总量为400亿—600亿M3,影响粮食产量75亿—100亿kg。
用水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用水下降,已对粮食生产构成了直接威胁。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城镇、农业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一矛 盾斗争中,农业用水逐渐被工业和城镇用水挤占。全国80%的水库,近十 年来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供水的范围,不断地转向工业和城市,据专家统 计,我国农业用水量从80年代的年用水3912亿M3,下降到1993年的3850 亿M3,减少了62亿M3。而同期工业用却从每年525亿M3,增加到1400 亿M3,增加了1.7倍。农业用从占总量的85%下降到72%,今后还将继续 下降,农业用水总量不但不可能增加,还可能减少。因此发展农业的根 本出路在于节水。节水灌溉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农业 发展的根本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和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经营战 略的具体体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灌区节水生态 闸。
本发明灌区节水生态闸,它包含闸门立柱、闸门、电机输出轴、闸门 驱动电机、支架、微型电机、光感应器、太阳能电池、分流器、土壤温 湿度实时采集器、信号传输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总执行模块、电机远 程控制器和控制器,两闸门立柱之间设置有闸门,闸门的上部设置有闸 门驱动电机,且闸门驱动电机通过电机输出轴与闸门连接,其中一侧的 闸门立柱的上方固定有支架,支架的上方通过微型电机连接有太阳能电 池,太阳能电池的上表面设置有光感应器,且太阳能电池通过导线与分 流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闸门驱动电机与电机远程控制器的连接,电机远 程控制器与总执行模块连接,总执行模块与数据分析模块连接,数据分 析模块与信号传输模块连接,信号传输模块与土壤温湿度实时采集器连 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光感应器与控制器的一端连接,控制器的另一端 与微型电机连接,微型电机与分流器的一端连接,分流器的另一端分别 与太阳能电池和闸门驱动电机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 设置有土壤温湿度实时采集器,能根据土壤的湿度来进行闸门的开合, 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不会带来浪费,且闸门的驱动采用太阳能电池作为 动力,节约了能源,太阳能电池上还设置有光感应器,能自行的调控与 太阳的直射角度,使太阳能电池的电能储备达到最大化。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土壤温湿度采集器和闸门驱动电机的控制原理结构 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光感应器和微型电机、太阳能电池的连接结构示意 图。
1-闸门立柱;2-闸门;3-电机输出轴;4-闸门驱动电机;5-支架; 6-微型电机;7-光感应器;8-太阳能电池;9-分流器;10-土壤温湿度实 时采集器;11-信号传输模块;12-数据分析模块;13-远程监控器;14- 电机远程控制器;1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93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抗倾覆能力的水力式升船机
- 下一篇:一种过流鼻坎的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