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二次校验对产品进行防伪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50157.4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9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钿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伟钿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黄洁菡 |
地址: | 521000 广东省潮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二次 校验 产品 进行 防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产品进行防伪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二次校验对产品进行防伪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尽管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对国内市场产品质量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打假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就传统的防伪技术来说,主要有激光全息、激光打标、特殊油墨、特制纸张、传统数码防伪、组合印刷防伪和3D立体防伪等。生产企业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被赋予独一无二的防伪码,消费者可方便的使用识别软件识别商品防伪码,进而核查溯源防伪信息。这些技术在应用初期有一定防伪效果,但随着应用的拓广,这些技术越来越容易获取,由于防伪码通常设置于商品外部,因此该唯一的防伪码极易被复制并用于仿制造假,因此防伪效力有限,或者根本不能防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二次校验对产品进行防伪的方法验证商品真伪,防伪码设置于包装外侧与包装内侧,避免被仿造复制,且一次作废,有效防伪。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通过二次校验对产品进行防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服务器生成对应每个产品的一组唯一的防伪码,所述一组唯一的防伪码包括防伪码A和防伪码B;
B、将所述一组唯一的防伪码分别设置在同一包装材料载体上;所述防伪码A在未拆开包装材料载体时,消费者不可见,所述防伪码B在未拆开包装材料载体时,消费者可见;
C、通过防伪码识别设备识别所述防伪码B,防伪码识别设备将识别到的防伪码进行解析,并通过服务器进行校验,每次对防伪码B进行识别时,服务器获取该防伪码识别设备的设备信息,同时向防伪码识别设备反馈产品信息,反馈产品是否为官方产品;
D、通过防伪码识别设备识别同一包装材料载体上的防伪码B和防伪码A,防伪码识别设备将识别到的防伪码进行解析,并通过服务器进行校验,每次对防伪码B和防伪码A识别时,通过计数器对防伪码B和防伪码A识别次数进行累计,同时向防伪码识别设备反馈产品真伪;
若防伪码B和防伪码A使用次数为1,则判断该产品为真;
若防伪码B和防伪码A使用次数大于1,则判定该产品为假。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通过二次校验对产品进行防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材料载体由内外表面+包装材料层+内表面或外表面+印刷层+包装材料层+内表面组成,所述包装材料载体为局部不透明包装材料层或不透明包装材料层。
所述防伪码A设置于包装材料层内表面或设置于折合式不透明包装内侧;当所述防伪码A设置于包装材料层内表面时,防伪码B设置于包装材料层外表面;
当所述防伪码A设置于折合式不透明包装内侧时,防伪码B设置于折合式不透明包装外侧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通过二次校验对产品进行防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防伪码A设置于包装材料层内表面时,防伪码B设置于包装材料层外表面,具体为防伪码A和防伪码B喷墨打印或热转印打印于包装材料载体上;
所述当所述防伪码A设置于包装材料层内表面时,防伪码B位于包装材料层外表面,具体为防伪码B喷墨打印或热转印打印于包装材料的表面上,形成防伪码B层,然后在打印有防伪码B层的包装材料层的另一面设置遮盖层或不透明复合材料层,再在遮盖层或不透明复合材料层上喷墨打印或热转印打印上防伪码A。
上述方法中,步骤C中的产品信息包括生产厂家、生产时间、产品产地和厂家联系方式。
上述方法中,所述产品信息在服务器中的保存时间为产品的保质期延长两至十个月。
上述方法中,步骤A中,所述防伪码为二维码、条形码或数字码。
上述方法中,所述防伪码识别设备为二维码识别器、条形码识别器或数字输入码识别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防伪码设置于包装内部,拆开包装才可见到,避免被仿造复制,且一次作废,有效防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以香烟烟盒为例,具体识别流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伟钿,未经陈伟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01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