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损旁路型一次风温调节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53556.6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6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孙杨;李惊涛;赵铁铮;任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L1/00 | 分类号: | F23L1/00;F23L13/00;F23L15/00;F23K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朱琨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旁路 一次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煤锅炉的送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损旁路型一次风温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燃煤机组在实际运行中,锅炉排烟温度常高于设计值,有的锅炉甚至可以 达到160℃左右。排烟超温意味着锅炉热损失升高。排烟超温的一个直接原因是 空预器没有充分地发挥换热能力,根据国标GB10184-88,将导致锅炉效率的降 低,影响机组的经济性。随着机组容量的加大,锅炉热一次风温不仅足以满足 制粉系统出力的需要,而且常常超出制粉系统干燥出力的需要。锅炉热一次风 温过高则会影响制粉系统的运行安全性。
在实际热力系统中,出于制粉系统安全防爆的需要,为了控制磨煤机出口的风粉温度,制粉系统均设计了冷一次风旁路装置。这种冷一次风旁路装置的思路是,当磨煤机出口风粉温度偏高时,则开大一次风冷风旁路的风门,增加冷一次风的流量,以降低磨煤机的入口风温度(即空预器出口风温)。从而提高制粉系统的安全性。采用了“掺冷风”的空预器系统,由于混合过程温差较大,将产生较大的损失。反而对机组经济性不利。同时由于炉膛燃烧所需空气量相对固定,掺冷风意味着空预器冷源质量流量进一步减少,排烟温度将继续升高。经传热计算可得,由于掺冷风引起的锅炉排烟温度升高幅度在5-10℃范围内,机组供电煤耗将增加1g/kWh以上。因此,理论上常规热一次风调温思路(即“掺冷风”方案)的经济性并不理想。
同时,高参数燃煤机组空预器的两个出口均存在超温现象,虽然热一次风 温度和排烟温度互为共轭,但实际上难以利用其自身的耦合关系自然调节二者 温度。因此,适当引入新冷源工质以调节热一次风温度,对机组经济性和安全 性的提高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灵活、准确地调节排烟温度和热一次风温度,保证制粉系统的安全性,缓解“掺冷风”的需求,削减一次风温调节过程中非必要的损,有效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低损旁路型一次风温调节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1、一次风机2、空气预热器入口风道3、空气预热器出口风道4、热一次风道5、热一次风旁路6、旁路引风机7、空气预热器入口烟道8、空气预热器出口烟道9;
其中,热一次风旁路6为在空预器出口风道4上增设的旁路,由旁路引风 机7驱动,其流量可调节;
空预器出口风道4的旁路出口为热一次风道5,其中的热风流向制粉系统, 流量由炉膛燃烧需求确定;
空气预热器1与空气预热器入口烟道8和空气预热器出口烟道9相连;
空气预热器冷风入口风道3中安装有一次风机2。
所述热一次风旁路6上装有旁路热风冷却器组10,通过需供能冷源入口管 道11和需供能冷源出口管道12与需供能冷源相连。
所述空气预热器入口烟道8与锅炉内的省煤器相连。
所述空气预热器出口烟道9与电除尘设备相连。
所述热一次风旁路6的热能直接供给厂外耗热冷源。
与现有设备的送风装置相比,本发明带来的技术效果有:
1.可以有效降低并灵活控制热一次风温,提高制粉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有效缓解甚至消除“掺冷风”的需求,避免了不必要的换热损;
2.优化了空气预热器的节能水平。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观点,热一次风、排烟的温度得以控制,可以大幅降低空预器传热温差,从而有效降低了的传热损;
3.旁路热一次风的合理使用,可以直接降低汽轮机热耗,亦可实现其他经济 价值;由于旁路热一次风能级远高于排烟余热,因此可转化的经济效益高于传 统排烟余热利用;
4.在控制热一次风温度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褐煤机组排烟超温的 现象;
5.系统简单,便于实施,改造难度不高,投资需求有限;产出灵活,便于因 地制宜。
附图说明
图1为低损旁路型一次风温调节系统核心组件图示。
图2为低损旁路型一次风温调节系统具体应用示例图示。其中,1-空气预热器;2-一次风机;3-空气预热器入口风道;4-空气预热器出口风道;5-热一次风道;6-热一次风旁路;7-旁路引风机;8-空气预热器入口烟道;9-空气预热器出口烟道;10-旁路热风冷却器;11-需供能冷源入口管道;12-需供能冷源出口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35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